集资诈骗1200万,1133万不能归还。曾经有投资者问“做什么生意回报这么高”,她严肃地告诉他们——
“不要问我做什么”
即使在马某欠债不还的情况下,仍有一些人继续借钱给他,因为他许诺的高额回报太过诱人。最终,几十名投资者投进去1200万元,得到的“回报”总额却只有70万元。
生意不赚钱,想到了集资发财
42岁的马某原是云南省巍山县永建镇村民,成年后进入巍山县贸易公司工作,又因公司改制被裁减下岗。她没有闲下来,和一同下岗的同事孟某合伙买下单位一间铺面,先开副食店,后又开烧烤店,干了几年也没赚多少钱。2007年,两人散伙,马某又和侄女合伙经营福利彩票销售。
据马某归案后交代,开始经营彩票后,她想着一定要尽快富起来,就打起了“集资发财”的主意。
2007年上半年,马某开始集资,但不敢向身边人集资,而是选择了容易相信她的目标——自己的家乡巍山县永建镇。一天,她回到村里向村民杜某、戚某炫耀:“这些年我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生意做得很大。有些生意很赚,可就是本钱不够多,你们要是把闲钱拿给我投资,保证1万元每月给400元至600元的利润。”
两位村民听她这么一忽悠,就相信了她的话,认为她“有能耐”也靠得住,分别拿出几十万元积蓄。之后几个月,马某很守信用,按期给付利润,并希望两人“再去宣传一些人”。两位村民将投资赚钱的消息告诉亲朋好友,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很快有40多人将900余万元“投资”给了马某。
当有投资的村民问起马某具体投资情况时,她严肃地告诉他们三句话:“一不要问我做什么;二不要你承担风险;三要想退钱,当月说,下月退。”后来,再有人追问,马某干脆就说:“在做五粮液、茅台、XO和高档香烟生意。你们还要问什么?”如此这般,不少投资者还真被唬住了。
给不了“回报”,演起了把戏
在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获取投资款的同时,马某还以投资为由向多人借款300余万元,条件是高出银行同期存款利率8倍。但至案发这些借款本金,大部分没有归还,利息就更甭提了。
那么,马某到底用这些钱投资干了什么?其实,她将每一次骗取的投资款分别用于买彩票、炒股票、买卖兰花等,结果不仅没赚钱,而且被套住乃至亏损,后来根本没钱给付“高额回报”。
当有人要求退还投资款时,马某要么以投资房产暂未回笼资金为由,要么以“货物积压”为由推托。在村民逼债的情况下,马某甚至玩起了一套把戏,她一边告诉讨债人会让朋友给他们打款,一边又用一个新手机号码给讨债人发短信:“我是马某的朋友,请将你的银行账号发给我,我按照账号给你打款。”等讨债人将账号发过来,她就回复称“你的卡号不对,转不上”。
此外,当有人追上门要钱,她就说:“这两天生意相当好,因为压着货没法给钱,等卖了全还你。”就是在借钱不还的情况下,还有一些贪图高额利润回报的讨债人又继续把钱借给她,期待更多的“高额回报”。
钱去了哪里,自己说不清
2011年4月,经债主举报,马某归案。警方查明,自2007年至2009年,马某以“高额回报”和给予高于银行同期存款8倍利息的欺骗手段,共在民间非法集资1200万元,除给付过投资人70多万元利润回报外,至案发时尚有1133万元不能归还。
马某交代,这些钱,她买彩票花了200多万,炒股亏了200多万,买卖兰花亏了100多万,还把钱给他人投资房产,至于多少她也说不清。此外,她还用于买车等个人奢侈消费。
马某非法集资,最终坑害了投资者。被害人大多是拿出家中积蓄给她,最可怜的是一位老人拿出10万元养老钱给了她,最近却因患重病无钱医治。
目前,该案正由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检察院审查起诉。作者:刘德安 张晓丹 饶云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