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就业
这个9月,万余名免费师范生走上了三尺讲台。施行4年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交出了第一份成绩单。90%以上去了基础教育还很薄弱的中西部任教,39%进入县镇及以下中小学。但同时,还有一些毕业生,对回到中西部有些无奈,对执教基层心有抵触,部分省区竟无一人在农村执教。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首届免费师范生既享受了国家的教育“免费大餐”,也遭遇了身为探路者的风险与困惑。他们的就业状况如何?是否如约回到生源所在地任教?各方如何看待这批优质教师资源?他们,能否解基层师资之渴?近日,记者赴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广东、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7个省区进行了调查。
“现在娶媳妇都不敢奢望”
待遇和职业前景成是否“留得住”的关键
有了岗位和编制,能否“留得住”,也正考验着免费师范生。
作为享受“免费大餐”的主力,农村学子以高出重点线至少二三十分的成绩考进部属师范院校,梦想着通过读书跳出“寒门”。4年大学毕业后再回到落后的家乡从教,他们既害怕舆论压力,也遭遇着经济压力。
据了解,部分省区免费师范生的月工资多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由于任教学校不能提供住房,大家普遍反映经济压力大。“一个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除去房租、水电和日常开销,所剩无几”,在贵阳市第十二中学任教的免费师范生张杰开玩笑地说:“以目前的经济条件,娶媳妇都不敢奢望。”
除了物质生活条件上的担忧,今后的发展和深造的问题也是免费师范生们关心的焦点。
在调查中,多名免费师范生表示,尽管在理智上认同提高国家基础教育水平需要有人奉献,但在基层从教10年所要投入的成本依然令他们望而却步。长期生活工作在信息闭塞的边远地区,会不会与主流社会脱节?培训和深造的机会较少,业务上会不会与工作在城市的同学拉开距离?对职业前景的担忧也是免费师范生除了待遇之外另一个不愿“下去”和“留下”的主因。
在贵阳市开阳县第一中学任教的高洪就正苦恼着:“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具体怎么操作,目前还没有细化的方案。”
“在县城任教已是我的底线”
任教农村学校的仅占受调查总数的4.1%
根据2010年制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校任教,鼓励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由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今年9月,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10597名首批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的中小学任教,39%到了县镇及以下的中小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