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产后的苏码村村民潘金祥靠种菜也收入不错。
▲苏码村村民袁世新改行做起了玻璃磨边生意。
▲曾经,路边燃烧废旧塑料的浓烟不断。
▲整治前的河道里全是垃圾。
屡次取缔,屡次回潮,章丘市白云湖废旧塑料市场“旺盛”的生命力背后,是“祸及子孙”的一时发展和“青山碧水”的绿色发展两种发展观的较量。而今年3月份这次取缔之后,“青山碧水”的绿色发展观显然植入人心,至今为止没有一家重操旧业。尽管有村民抱怨取缔塑料市场后,挣的钱比原来少了,但他们也承认,环境确实比原来好多了。这半年时间,白云湖周边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近日,本报记者多次前往白云湖周边村落实地调查。□文/片 本报记者 李明
【回忆】 60岁的老太太一天能赚四五十块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章丘白云湖废旧塑料市场已经30个年头了,很多村民依靠加工废旧塑料“发了家”。白云湖镇镇长张德顺说,这几年,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从事塑料加工,他们一年少则赚五六万元,多则几百万,很多村民都在明水甚至济南买了房。
“干这个来钱快。”苏码村村民袁世新告诉记者,做塑料加工脏是脏了点儿,但是投资少,见效快。他购买了两台磨粉的机器才花了1万多元,做好的话,一年就能赚十几万。
“村里的男女老幼齐上阵,孩子放学回家都能顺带着帮忙分拣塑料,赚点钱。”据白云湖镇废旧塑料转产转业办公室皇甫万祥介绍,湖南村和白云村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四五岁的孩童都参与这个废旧塑料产业,只不过他们只能干些力所能及的分拣工作,有点资本开厂子的一年都能收入几十万。
湖南村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没事的时候,我就坐着马扎,帮他们分拣塑料,一天能赚四五十块钱,需要的时候,老板可以随时发工钱。”
【影响】 村民不敢喝当地水,还容易得怪病
30年来,村民们赚钱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村里天天飘黑烟,河里没鱼、没虾,甚至连蛤蟆都没有,村民都不敢喝当地水,还容易得怪病。
半年前,白云湖附近的乡镇,30多个村子终日笼罩在薄薄的烟雾里,这是因为村民们在焚烧聚氯类塑料垃圾,空气中还夹杂着刺鼻的气味儿。
“浓烟熏得人眼都睁不开,河道内流的都是黑水,不但鱼没有,连蛤蟆也没有了,周围草都不长,沟边碗口粗的树莫名其妙就死了。”谈起位于白云湖周边的废旧塑料产业,章丘市环保局副局长仲崇友直摇头。仲崇友介绍,除了收购地方的塑料垃圾之外,当地群众还定点收购大型企业的废弃化工容器,甚至在天津、青岛等港口设点进口从美国和日本运来的“洋垃圾”。
“这些洋垃圾都是打好小包的,谁也不知道里面含有什么物质,对身体危害很大。”白云湖镇镇长张德顺说,从事“洋垃圾”加工最多的是石北村,为此有不少村民患上皮肤病,严重点的每年要花好几万治病。
除了影响身体健康,环境污染也已经相当严重。村民们表示,现在村子地下10米的水都已经被污染了,有很多人都是买矿泉水喝。“简单的挑拣、分类对环境影响并不很大,污染最厉害的就是水洗,水洗过程中,要加入强碱,这些强碱随着水流入河中,渗入地下。”张德顺说。
【取缔】 再这样下去,子孙后代都跟着遭殃
污染严重,很多村民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他们没有主动放弃这项污染严重的营生。因为,他们普遍认为,群体的行为很难改变,你不干他干。直到今年3月,章丘市政府下令取缔。
“我们现在自己买水喝,子孙后代总不能也买水喝吧?”苏码村村民吕美峰已经意识到了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对这次取缔也非常支持。
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很难得。据张德顺介绍,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先后5次整治章丘废旧塑料市场,但都无果而终。
张德顺说,在这次取缔过程中,当地政府在各个村头主要路口设置了检查站和监控,24小时轮流值班,控制源头。另一方面依法切断非法经营户的电力供应,对违规加工设备拆除封存,签字确认。“只要环境好了,他们将大有可为。”张德顺说,取缔后,章丘市政府已投资近2000万元整治白云湖周边环境,并规划了数亿元的生态湿地综合开发项目。
【出路】 种土豆、搞养殖、开作坊…… 经营户围绕湖区资源转产
36个村,近5万从业人员,砸了污染的“饭碗”,可这么多老百姓的生活怎么办?如果没有保障,这个污染产业必然“死灰复燃”。正如章丘市农办主任李忠新所说,“取缔容易,给老百姓打开生存的大门才是硬道理。”
今年56岁的苏码村村民潘金祥也是成功转产的代表。今年3月,潘金祥停掉粉碎塑料加工点,在农业部门帮助下种起荷兰15号优质土豆。前不久土豆收获,现在又种了6亩大白菜。“早晚都得转,种菜既干净又舒坦,能得到实惠就行啊!”潘金祥准备和村里签上10年的合同,扩大种植规模。
白云村的刘玉宝已经干了20多年的废旧塑料收购、加工,3个月前转产养了黄粉虫,他现在楼上楼下七八间饲养室里养殖了3000多箱黄粉虫。“这个东西浑身是宝,粪便还能当饲料呢。加工后直接出口,收益很可观。”对于未来的收入,刘玉宝充满了信心。“以前干塑料加工太脏了,现在虽然资金周转得慢点,但是既不少赚钱也无污染啊!”刘玉宝说,现在已经有七八个村,将近50户村民开始饲养黄粉虫。
除了转产小作坊,也有不少村民继续开办企业,苏码村村民袁世新就是一个。两个月前,他投资20多万,在原有的厂房里做起了玻璃磨边加工。袁世新说,自己转产之后,朋友们对他很照顾,优先收购他的产品。
关上一扇门,就要开启一扇窗。
据了解,章丘市政府及时出台优惠政策,对自愿转产转业的经营户,“一对一”给予税费减免、贷款扶持、就业指导、资金奖励,从速办理转产创业手续。“市里还以免费旅游的名义,组织20多批经营户到鄱阳湖、阳澄湖等地考察,并请专家把脉问诊,引导和培训群众利用湖区资源转产创业。”李忠新说,如今已有上千个塑料加工户实现转产,有的搞起特色养殖和观光农业,有的从事荷叶茶、藕粉等加工,做起了“湖上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