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的推广,让田间劳作的时间大大缩短,而这同时,也进一步让种粮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蛋糕”中的比例,变得越来越不起眼。
机械化缩短种地时间
开着机器给人收割小麦、玉米,济阳县孙耿镇寨子村54岁的村民刘庆平干了十几年,他的体会是,机械耕作的推广,农民经历了一个由抵触到欢迎的转变,因为它省时省力:就说掰玉米,一个人一天也就掰一亩多地;用收获机,十几分钟就完。邹平县韩店镇耿家村村民李祥意就是农业机械化受惠者之一。他算了一下,自家的6亩多地,一年干农活总共才七八天。
因为成了“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邹平县韩店镇的灌溉条件从去年起大幅改善,农民连浇地的时间都缩短了。“以前是全家出动,拉着水泵,早出晚归,一整天能浇完6亩地就不错;现在是插电卡取水,一个人守着,6个钟头就成。”李祥意说。
种粮收益比例越来越小
今年我省使用机械的价位大多在:收玉米80元/亩,净地40到50元/亩,收麦子60元/亩,播种20元/亩。这是今年的价格,由于油价每年都涨,使用机械的价格必然也被带动。
各种农业服务、农资价格的攀升,让种粮成本水涨船高。种粮收益逐渐被消减,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种粮收入所占比例越来越低。不少因打工、经商而致富的农民发现,种粮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简直成了“蛋糕屑”。
在寨子村,刘庆平堪称能人。他在村里最早买了小麦收割机,一到夏收就开着出去挣钱。如今,家里小麦、玉米的收获机械一整套。麦收忙五六天,秋收最多忙半个月,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他自己还干着建材生意,开着商店,一个月至少进账一万元以上。此外,两个儿子在村外建了占地10亩的养鸡场。“全部加起来,一年少说也挣30万元。”刘庆平说。刘家种着5亩庄稼地。“5亩地一年最多挣4000多元。”这样一算,种粮收入在刘家家庭收入中,所占仅为百分之一点几。
对于大多数普通农户而言,其家庭收入更得益于打工。近几年,农村人工费涨得很快。如今,雇人干活,一天少说也得四五十元,个别地方甚至过百元。人工费的上涨,让年轻人愿意出远门,也让中年人愿意打零工。
“隔三差五打打零工,一年也能挣个两三万;一个月两三千,顶上一年种三四亩地了,”巨野县麒麟镇六营村的一位村民说,“就是对一般打工家庭来说,种地挣的钱,也占不了多少。”
种粮投入越来越少
人工费用的提升,增加了农民家庭收入,也在进一步将劳动力从田地上剥离出来。而种粮收益比的持续下降,也让农民对种粮投入变得不积极。
“种麦子、玉米,就是因为它省事,管理起来简单。”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宋家坊村的一位村民说。在宋家坊村,如今专心种地的农民不多了。
济阳县孙耿镇蒯家村村民刘宝庆在济南做电工,干的虽然是日工,一个月也能到3000多元。家里的17亩地全种粮食,由妻子管理,一年下来也就是一万五六千元。种地收入,占不到全家收入的1/3。“种地就是跟着别人干,别人用什么种子,我们用什么;别人上啥肥料,我们跟着上。”刘宝庆说。对于当地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刘宝庆丝毫不知。“人不在家,就是推广也找不到我。”
农户家庭种粮收益比的下降,也进一步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失衡。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杨学成长期关注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在他看来,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失衡,客观上限制的是对种粮人力、物力的投入,在更深的意义上,则是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