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禅林”顶升施工现场。
本报11月2日讯(记者 赵晓林)古建筑也能长高,不过需要借助现代工具的帮助。记者今天早上在县西巷武岳庙地块建设工地就看到了福慧禅林大殿“长高”60厘米后的样子。据悉,这是我市范围内首次利用现代技术对老建筑成功进行原址顶升的工程,具有范例作用。
福慧禅林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抬梁式木构架,青砖及料石砌筑墙体,绿琉璃瓦屋面,带前廊硬山式建筑。东西长 12.08米,宽8.09米,建筑面积111.81平方米。据现场发掘出的残碑记载,福慧禅林大殿最近的一次维修是在1939年,距今已经70多年。
娟大殿内外进行了复杂加固
记者在现场看到,福慧禅林大殿内部已经被清空,墙壁、柱子、梁等已经用钢管等进行了加固,大殿内的地基加了双层托梁,大殿外的地基周围打了很多水泥搅拌止水桩,这样保证了大殿整体不会出现倒塌状况。正在现场负责施工的齐鲁项目管理公司的张经理告诉记者,除了这些措施外,他们事先还在大殿内的墙壁上打了很多孔,对内注胶,经过这样的加固措施后,墙壁就会凝结成一个整体,更加坚固。另外,大殿内的很多木头立柱已经有点腐朽,此次采取了“偷梁换柱”手法,对4根檐柱和两根金柱进行了加固。顶生过程中设有抬生专用钢结构导向装置,避免横向滑移偏位现象的发生。
张经理介绍,大殿原来的地面与县西巷地面几乎没有高差,由于位于古城区,地下水位高,所以地面比较潮湿,雨后容易积水。而且大殿内的木柱也已经腐朽,使大殿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屋子西北角有3平方米的屋面塌落,墙体上也有破洞,部分石砌墙体缝隙脱落,已不具备使用性和可观性。福慧禅林大殿的此次顶升一是因为其原来的状况比较差,需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再就是要与周围区域的改造相配套。
娟顶升工程完成后进行修缮
记者看了一下,在大殿地基周围共安装了24个千斤顶,很多工人守在旁边,等待口令然后统一进行顶升动作,以保证这座重约200吨的大殿能平稳上升,而不至于发生倾斜。而且,每顶升两三厘米,就要由工程人员用仪器进行测量,以掌握顶升的水平性。工程人员介绍,顶升工程已经进行了10多天,前面是准备工作,真正的抬升只有两天,也就是说是在前天开始的,只抬升了1厘米,试验了一下稳定性。昨天顶升了50余厘米,今天早上就能将大殿顶升到位,整个顶升高度是60厘米,与现在的地面持平。今天的工作完成后,预示着整个顶升工程的完成,下一步将展开大殿的修缮工作。顶生工程进行之前,济南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组织了文物、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了深入论证。工程进行的过程,也始终在文物及各界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成功。
记者发现已经距离地面60厘米的大殿地基下,有很多粗细不一的木桩。工程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古人为了稳定建筑地基所采用的方法,大殿周围和中间地基下都有,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几百根。另外,大殿正门和大厅内的佛台前有两块很大青石块。张经理说,这是他们在施工时发现的,最大的一块大约有两吨重。应该是“鸿运当头”石,因为青石上有红点,寓意人们在这里给佛像跪拜,会有好运,工程结束后将放置在原处,以最大限度保留原来的信息。
娟此次顶升工程是成功范例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也来到现场,见证了顶升工程的成功。他认为,这种对古建筑进行原址顶升保护的方法,在济南还是第一次。虽然对古代建筑文物来说,原址、原貌保护是最好的方式,但在目前的情形下,这种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保护方法之一。
李铭也注意到了地基下面的木桩,他对记者说:“这些木桩是古人为了稳固建筑而设置的,以前发掘的很多古建筑遗迹也有,是济南古建筑的特色之一,也说明这种稳固建筑的、在地基打桩的做法古人早就知道,并非常普遍地使用,现代建筑不过是换成水泥桩而已。虽然济南的地下水位太高,但这种木桩长久地埋在这种水分大的地下,反倒不会腐烂,你看这些木桩几乎没有一根是腐烂的,说明古人是非常聪明的,这种建筑设计思想也是值得当代人借鉴的。”
济南市文物局局长崔大庸也对此次顶升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福慧禅林大殿顶升工程非常成功,达到了设计要求,也符合文物保护规定,对建筑本身起到了更好的保护作用。虽然这是济南市首例古建筑顶升工程,但其起到了很好的实验和示范作用,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对今后的类似古建筑的保护有示范作用。
崔大庸表示,此次福慧禅林大殿顶升工程的成功施行,是几个单位采取了慎重的态度,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并多次调整方案,然后通力合作才成功的。这样的做法为济南市留下了原汁原味的古文化遗产,保留下了很多古代的文化信息,所以说此次工程的经验值得总结并广为利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