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方在整理自己的床铺。床上蓝色的枕巾已经磨出了两个白色的窟窿。 40年,他捐出20万元,帮助200多个贫困孩子完成学业。虽然家徒四壁,可他说:“只要看到孩子因为贫困面临失学,我就有一种帮一把的冲动与力量。”
58岁的山东省菏泽市退伍军人朱瑞方,以农民的朴实无华、党员的先锋示范、军人的果敢坚毅,40年如一日,在清贫的“助学苦旅”中,品味着“奉献人生”的真谛,释放着“传递温暖”的力量。 新华社记者 邓卫华 摄
新华网山东频道11月3日电40年,他捐出20万元,帮助200多个贫困孩子完成学业。
虽然家徒四壁,可他说:“只要看到孩子因为贫困面临失学,我就有一种帮一把的冲动与力量。”
58岁的山东省菏泽市退伍军人朱瑞方,以农民的朴实无华、党员的先锋示范、军人的果敢坚毅,40年如一日,在清贫的“助学苦旅”中,品味着“奉献人生”的真谛,释放着“传递温暖”的力量。
失学之痛坚定终生助学愿望
他一直没有摆脱“贫困”的缠绕。
在甘肃张掖参军4年,朱瑞方没往家里寄过一分钱,所有的收入捐给了当地贫困学生。
退伍后在菏泽36年,朱瑞方捐出了维持基本生活之外的收入,自己过着旧衣当家、青菜当粮的清贫日子。
记者面前的朱瑞方,身高大约160厘米,身体干瘦而单薄。到底怎样的经历,铸就了眼前这个小个子男人不同寻常的执著与坚守呢?
58年前,单县杨楼公社朱杨楼村,朱瑞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家中6个兄弟姐妹,他是老大。小学5年,几乎全靠姥爷的接济艰难上学。考上初中后,原本6元的学费,学校知道情况后给他减到3.6元。
姥爷为此加班加点做木工活,第二天赶到15里以外的集市上卖窗棂。用挣的5毛钱,加上家里的积蓄,才凑够他上初中读书的学费。
母亲后来告诉他,大热的暑天,姥爷连一分钱一碗的茶也没舍得喝上一口。中午回来后,来不及吃饭就赶去犁地,结果不一会在地里疼得打滚,送到医院,检查出胃癌,没几个月就去世了。
“上完初中第一学期后,我就失学了。我一边哭一边想,姥爷不吃不喝一心供我上学,以后我一定不乱花钱,尽可能帮助穷人家的孩子上学。”朱瑞方哽咽着说,“姥爷是老党员,干过地下工作,我想以后一定要入党,入党就做姥爷这样的好党员”。
1971年1月,朱瑞方应征入伍,成为甘肃张掖解放军某部炮兵连的一名侦察员。在部队里,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不到半年就入了团,并多次获得连部、团部表彰。
有一次,连里进行射击训练,朱瑞方负责计算炮弹射击方位,因文化程度太低,导致射击手打伤了自己班上的步兵。
朱瑞方的心灵震颤了:“失学真可怕!上学太重要了!”
同年7月,一直梦想着入党的朱瑞方,正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志愿书。他在“入党后怎样工作”一栏中写道:“我入党以后要节约用钱,捐资助学,让那些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真正掌握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本领。”
“节约用钱,捐资助学”——这是朱瑞方入党时的誓言,也是他面向党旗做出的庄严承诺。
这一承诺,定格了他40年的目标和追求!
生活俭朴与一年捐助37200元
对自己和家庭,朱瑞方是出了名的“抠门”。但对贫困学生,朱瑞方总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即使借钱也在所不辞。
这是一份朱瑞方2010年的捐助和开销情况的对比表。
这一年,朱瑞方捐出了37200元:1.2万元来自于2010年春节前菏泽市总工会和关工委的慰问金,1.1万元来自于农村老家卖房的收入,5000元是在苏州打工的女儿孝敬的,4800元是他在镇政府帮忙的工资收入,4400元来自于朱瑞方老伴打工的收入。
这一年,朱瑞方花销很少,爱心电话费和中短途交通费占据了“大头”。
朱瑞方的生活十分简朴。
他吃的米面是上级有关部门或者朋友给的,菜是自己种的,不够了挖点野菜。
为了省钱,除了盐以外,朱瑞方的小厨房里,连葱姜蒜一类的调味品都找不到。
2009年暑假,已经考上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孟欣到朱瑞方家里看望他,朱瑞方招待她的,是一碗连葱姜伴味都没有的土豆。
孟欣看朱瑞方吃得津津有味,禁不住泪流满面,哽咽着说:“我现在才知道您给我的钱是怎么来的了!”
“绝大多数人捐款都是捐余钱,老朱是‘裸捐’,有多少捐多少,有时候借钱也要捐。”单县人武部宣传干事孟路说,“前几年他给贫困学生捐款时,还从我这里借了1800元,自己过年连割肉买油的钱都没剩下。”
对于自己捐助的贫困学生,朱瑞方一再强调,他捐助读书,并不希求任何回报。
他这么说,也这么做。
现在青岛市口腔病防治中心工作的王香兰,每年都给他打来电话,邀请他到青岛看一看,他婉言谢绝了。
任云丽从菏泽调到外地后,多次提出把菏泽的住房送给朱瑞方,也被他拒绝了。
有人问他:“你放着好日子不过,却把收入捐给别人,还不求任何回报,你这样做到底图个啥?”
朱瑞方说:“我啥都不图。我是一名党员,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是我多年的意愿,也是我入党的誓言和承诺。孩子们有了出息,能对国家、对社会多做些贡献,我就觉得心里比蜜还甜。”
1200多封感谢信和5144名会员爱心接棒
如今的朱瑞方,是山东省道德模范、菏泽市劳动模范。在菏泽,他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名人。
但对于他的这种行为,至今仍有不少人感到不解和疑惑。
朱瑞方说:“外面有说我傻的,说人家是把钱从外面往家里搬,老朱是从家里往外面搬;还有说我想出名的,你说我一个种地的,出名有啥用?”
遇到这种时候,朱瑞方最好的排解方式是读信。
单县龙王庙镇政府西侧一间大约12平方米的小屋,是朱瑞方常年的居所。
床上的被套跟了他20多年,蓝色的枕巾上早已磨出两个大洞。书橱里两大排黄白相间的1200多封信,是朱瑞方最大的精神财富。
“觉得委屈的时候,我就读读这些孩子写来的信,心情很快就好起来了,我的信念就更加坚定了。”
有人不理解,但受助的孩子理解他!
正在吉林农业大学就读的李苗苗在信中写道:“您让无数贫穷的孩子有机会上学,无数贫穷的家庭有翻身的机会,您是伟大的人,是当代的楷模、做人的榜样,我爱您,朱爸爸。”
“您曾教育我,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回报您。您却说,我不需要你回报,你能做和应该做的就是回报社会。”
在朱瑞方这种“唯讲奉献,不讲索取”的行为感召下,他捐助过的学生,他身边的很多人,甚至不少外地人,都加入了捐资助学的行列。
2008年2月15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由朱瑞方牵头的“单县爱心工程协会”正式成立。
协会章程不长,却可圈可点,让人顿生敬意。
“本协会不收会员会费,办公费由会长个人负责。”
“本协会不收任何捐款、捐物,捐助人和求助人当场在协会帮助下实现‘一对一’‘面对面’捐助。”
不收取会费,不接受任何捐款、捐物——朱瑞方把筹措办公费之苦留给自己,把透明留给了公众。
爱心透明传递,温暖迅速积聚。短短三年时间,“单县爱心工程协会”已在全国各地建立分会469个,发展会员5144人,资助贫困学生9895人,资助困难群众991人,面对面捐款319.65万元,相当于16个朱瑞方坚持40年的助学捐款。
看到这样的数据,朱瑞方欣慰地笑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