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造船基地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大基础项目中,“复层矿脂包覆技术”被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海中设施在浪花飞溅区的抗腐蚀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说:“在海水里建桥梁、港口、石油平台及海上风电、潮汐能等设施,假若没有海水防腐控制技术,每年近1毫米的海水腐蚀程度造成的巨量损失,相当于三五年重建一次。这一技术不但延长了设施使用寿命,还可对日照煤炭码头等进行腐蚀修复。”
作为蓝色经济区“龙头”,青岛坐拥全国30%海洋科研机构、50%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涉海两院院士的高端人才优势,以及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等海洋产业优势平台,提出了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规划设想。去年以来,建设银行、中信万通证券、友利世纪担保等40余家金融机构和300余家会计、审计师事务所、信托公司在这里相继落户,资本加技术的“硅谷效应”初步显现。
目前,我省确定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其中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工程启动区已基本建成,国家深海基地完成概念性规划,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蓝色经济区149个省级以上海洋及相关领域创新平台,正积极进行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实施国家“千人计划”、省“万人计划”,引进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培育强大的科技创新支撑力量。
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说,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确立了科技先行目标,对加速整合海洋科研力量,共同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到2015年,我省将建立8个海洋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10个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届时,海洋科技进步对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整体贡献率将达到65%以上。
针对国家在财政金融、对外开放、海域和土地使用等领域赋予的66项重大扶持政策和支持事项,蓝色经济区内政策、机制、制度性创新举措“遍地开花”。尤其是伴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的先行先试,打造“蓝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序幕先行拉开。
18家金融机构牵手“蓝色”,源源不断的资金“输血”,为蓝色经济区建设高点起步、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去年1—9月,蓝色经济区新增人民币贷款1836亿元,较年初增长13%。
目前,威海市山东威高集团、潍坊市山东重工集团正在积极筹备设立集团财务公司,以加快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加上之前的海尔、海信、南山,蓝区共5家企业通过设立财务公司这一创新模式,跻身金融业。
去年9月底获国家发改委批筹的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规模高达300亿元,是我省第二只产业基金。山东海洋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基金主发起方,目前在青岛设立实业平台——山东海洋发展公司,负责总投资22.4亿元的“国际航运中心”项目建设,集聚社会资本、境外资本投向蓝色经济区的投融资体系初现雏形。
与此同时,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等直面开放领域的创新实践,打开了山东区域经济全面奔向世界的大门,进一步激活、激发了生产力。新的生机和活力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将进一步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