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教授屠启宇表现:“在上海人看来,变更太惊人了,全部城市感到都不一样了。我们既爱好变更,也不爱好变更。”
一位久居上海的外国人说:“金钱逐渐主宰了这座城市,抽空了它的灵魂。”到处是无特点的购物中心、星巴克(Starbucks)和无处不在的古琦(Gucci)店,“如今上海已很难找到有意思的东西。”
吴志强和屠启宇二人均批准这一点,但他们认为世博会能帮助扭转这一趋势。屠启宇称,城市居住品德是当今中国最严格的社会问题之一。二人表现,世博会将是一次为期6个月的研究会,让人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不仅是上海的问题
这并非上海一个城市的问题,这是所有后发展国家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都会见对的问题。当某些处所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全球化的镜相时,城市全球化便成为一条批量生产全球化城市的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很可能叫做“西方”。
“作为后发展城市,上海必须在全球化的网络中找到一个发言的地位,而且尽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都市文化理论专家包亚明说,“事实上,我们的思路确实比较快,但少了一些时间去揣摩更多的事情。”
“我不认为城市必定会在全球化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文化身份,只要每个城市都知道自己是谁”,李察德说。“大约1300年前,长安是中国的首都,而且是当时世界拥有最多元文化的首都,各地的人们都汇集在那里,中国或长安却并未因此失去其文化身份。”
与知道自己是长安的长安相比,渴望成为“东方的巴黎”、“中国的纽约”或“东方曼哈顿”的上海似乎信心不及。
“在我的印象里,上海的发展似乎总是处于暗影之中”,张颖说,“上海需要精力上的独立,这是现在上海所欠缺的。我盼望世博会能为上海人建立起一些带有城市奇特点彩的东西。”
这样的问题意识,源自成擅长上海全球化时代的新一代上海人。这也许正是上海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的新动力。
“人们只要到国外看看就会发明,很多发达国家城市的繁荣程度其实不如上海。一旦城市获得了自负心,以西方为镜像或模仿对象的时代就已经趋于终结。上海人的视野、胸襟和自负心将是有助于未来上海发展的文化资源。”包亚明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