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的器官已经移植到五个人身上了,你放心走吧。”7日下午,54岁的农民刘志玉和妻子一起将儿子的骨灰撒向大海。听到接受移植的患者恢复良好,刘志玉说,他和儿子的愿望实现了。
刘志玉和妻子是济南章丘三星村人,儿子小刘10岁时查出脑部肿瘤,十年来,刘志玉和妻子带着儿子奔走于全国各大医院,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
虽然前后花了二十多万元,积蓄花光后还欠了一堆外债,但小刘的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2011年底,深受病痛折磨的小刘在又一次发病时,提出等自己死后将能用的器官捐献出来,救助更多也在忍受病痛折磨的人。
刘志玉说,最初听到儿子的这个提议他很迟疑,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加上之前带儿子去北京、上海等地求医时,接触过很多人体器官捐献方面的例子和宣传,刘志玉最终同意了儿子的提议,并联系章丘红十字会,帮儿子完成了捐献登记。
2012年2月4日,小刘突然昏迷。经红十字会协调之后,省立医院将小刘收入医院并免费为其治疗。入院后小刘病情急剧恶化,省立医院组织专家团队积极抢救,但终因患病时间太长、病情过重,小刘于2月6日晚9点抢救无效死亡。
小刘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在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见证下,获取组织成功获取两个肾脏、一个肝脏、两个眼角膜。小刘所捐献的肾脏和肝脏分别在3家医院移植给了3名危重等待患者,角膜移植给了2名重症角膜病患者,现在5名接受者恢复情况良好。捐献完成后,工作人员对遗体按原貌进行了恢复,2月7日上午举行简短告别仪式,在红十字会、医院工作人员和家属陪同下,小刘的遗体火化之后在青岛实施了海葬。
省红十字会秘书长玄兴华介绍,自2010年10月我省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已经实现了8例人体器官捐献。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通过捐献获得器官移植的患者还不足等待移植患者的百分之一,即每年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患者在病痛中继续等待或者死去。希望社会有更多的“小刘”及其亲属出现,挽救更多患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