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新中国第一代军垦女战士,新疆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全国劳模,同时还是第三套人民币壹元纸币上女主人公的原型,但同时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济宁人。近日,这位已经79岁高龄的老人来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济宁,看看这里熟悉的南池、太白楼、大槐树,还有生她养她的这片热土。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这位老人,听她讲述了那一段难以忘怀的流金岁月……
与命运抗争,她远赴新疆参军
1933年11月,金茂芳出生于济宁市市中区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拥有几百亩土地和几十名长工、短工的地主。这样的家庭背景,或许在现代人看来可以尽情享受充裕的物质生活。但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它带给金茂芳的只能是束缚、压抑和无边无尽的痛苦。上学,被人瞧不起;参加工厂招工,厂子不要。甚至就连金茂芳的婚事也因为出身的原因,而被她主动地一再回绝——“我要做一个新女性,我要彻底摆脱出身带给我的种种束缚,我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命运抗争,做一个不受别人和社会歧视的人!”
终于,1952年5月的一天,新疆的部队来济宁招女兵。听到这个消息后,年轻的金茂芳立即跑过去询问:“参军,是否也讲究出身呢?”当负责招兵的军官肯定地说“只要个人表现好,出身不好我们也要”时,金茂芳二话没说就报了名。
报名容易赴疆难。金茂芳老人告诉记者,直到今天她依然清楚地记着,从济宁到新疆的那段路,她们整整走了一个月零三天。先是坐了两天的火车,后来又是坐了一个多月的卡车。在那个被挡得严严实实的小车厢里,除了机器、水和吃食,还塞满了整整35位济宁姑娘。“幸亏当时经济条件糟糕,姑娘们都长得非常瘦弱。不然的话,就算我们硬挤着上也难以装上这么多人。”金茂芳告诉记者。
金茂芳说,这一路上她们受的苦简直难以想象。饿了,就从屁股底下拿张大饼啃着吃;渴了,就喝上一口存在汽车轮胎里的水;困了,就直接在车厢里睡觉。由于当时负责招兵的领导害怕姑娘们在去往新疆的路上看到周围一片穷山恶水打退堂鼓,所以整个车厢都被封得严严实实的。走的什么路,翻的什么山,车里的姑娘们大多一无所知。
后来,好不容易到了新疆,几百名姑娘们欢呼尖叫着从卡车上冲了下来。可是,没过几分钟,这种欢呼声就变成了哭声。因为眼前的一切让她们惊呆了——漫无边际的沙漠里,没有一处人家,没有一点绿茵,更没有碧蓝的湖水和繁华的市场,所能看见的,只有茫茫的戈壁,稀疏的芦苇和西北风卷起的漫天黄沙。“俺想俺爹,俺想俺娘,你快让俺回去吧,俺不要留在这里。”年轻姑娘们的哭声打破了沙漠里的平静。但是在哭声之中,金茂芳却坚定地笑了起来。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虽然这里穷,这里苦,可只有这里不讲出身,不讲成分,也只有这里才能让她彻底摆脱歧视,活得像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开着拖拉机,她开启了新的人生
在经过短暂的几个月的扫盲学习后,部队便开始给这些新来的女兵分配任务了。有当饲养员的,有种树的,还有做后勤工作的。当问到金茂芳准备干什么时,她坚定地回答:“我要开拖拉机!”
学开拖拉机?一个女孩子,学什么不好,偏得学开拖拉机?尽管面对这样那样的质疑,倔强的金茂芳却暗暗想着:“对!我选的就是拖拉机,你没看电影上的那位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吗?开着‘斯大林80号’的样子有多威风!再说了,新疆这么广阔的土地,如果全靠人工劳动该有多费事?要想建设现代化大农场,就必须用机器,必须要用拖拉机!”
于是,就在1952年的冬天,金茂芳同十几个女兵一起学习了拖拉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且在第二年的3月,被分配到机耕队开始跟车实习。记得第一次上拖拉机时,尽管金茂芳的心脏跳得如同突突直响的马达,她的大脑里却在高兴地想着,一段新的人生已经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热热闹闹地开启了……
为加快开荒进度,她们机组实行一天两班倒,人停车不停,一个班次要干整整12个小时。每次金茂芳拖着一身泥土下班后,累的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有时吃着饭就睡着了。记不清多少次,她们犁到哪儿就住到哪儿,连地窝子都顾不上挖,就在地上铺些芦苇席地而卧,睡着后任凭蚊虫叮咬却浑然不知。
1954年10月,金茂芳和另外5名女拖拉机手奋战在石河子总场一分场,由于作业地点泉眼多,链轨车不慎掉入泉眼里。6人挖了整整一夜才把机车从泉眼里挖出,当时她们全身都湿透了,经过寒风的吹袭,一个个都变成了只有关节能动的“机器人”。
还有一次,金茂芳开着打草机去野外打草,正午高温难挡。为了作业安全,她走下机车躺在草地上就睡着了。睡着睡着,她突然感到脊背上有东西在爬动,伸手一摸,原来是一条半米长的草蛇爬进了她的后背。
不过,有付出就会有收获。1958年至1962年,金茂芳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她领导的机车组年年被评为先进机车组;1962年,金茂芳荣获兵团“二级劳动模范”、农八师“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65年,金茂芳荣获自治区“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被树为“兵团十二面红旗”之一,曾多次出席自治区、兵团群英会。
直到现在,在农八师、石河子市还保留着金茂芳机组创下的一个纪录:7年时间,累计工作时间33395小时,共完成25.83万个标准亩,节约油料52145公斤,机车越过6个大修期,节约费用开支8万多元,7年完成了20年的工作任务。
济宁,永远是她魂牵梦萦的家
从一位出身地主家庭的姑娘,到共和国第一代军垦女战士;从19岁离开家乡,到79岁时再次回老家过年,60年的光阴岁月改变了太多。可是,金茂芳,这位从济宁走出来的全国劳模,对这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还是有着太深厚的感情。
金老说,从1952年至今,她回老家并没有几次。有时是因为出公差到济宁来,有时候是因为来山东参加活动在家门口匆匆而过。这中间的原因,不是因为不想家,而是家的回忆和模样总是灰色的和痛苦的。童年时候所忍受的种种磨难自不必说,就算后来在济宁看到的情况也不怎么乐观——老家所在的柳行回民区一度是脏、乱、差,夏天苍蝇横飞,冬天污水结成冰。就连多年前留下的那个小房子也是坍塌在地无人料理。不过,这次再回来,济宁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宽阔的马路、整齐的楼房,改造一新的南池公园,处处都洋溢着现代的气息。尤其是她们家的那套老房子,由于旧城改造而“华丽升级”成为一套整洁、温馨的楼房。站在卧室的阳台上,金老就能看到大半个济宁城的美丽景象……
金老告诉记者,“以前回济宁的时候,总是感慨自己没有家。现在好了,熬了这几十年,终于有家了。有家了,心也就落下来了。这下,我一定要在济宁好好地住上一段时间。一来看看家乡的新变化,二来打算邀请咱们的领导、市民参加我们济宁女兵进疆60周年的庆典。我要让咱们济宁的父老乡亲们看到,这些年,不管是否有人记得我们这些老太婆。但是我们这群济宁的女兵们却还想着家,想着家里的父老……”
定格在人民币上的,是一种奋斗精神
2007年的一天,早已退休在家的金茂芳忽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扰:“老姐姐,你看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了吗?上面说,咱们第三套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就是你啊!”听到这个消息后的金茂芳特别吃惊,她根本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如果我就是人民币上的人,人家中央电视台咋不给我说?”
直到2008年的年初,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进中国》栏目又一次拨通了她的电话——“阿姨,我们想跟您做一期《寻找币中人》的节目,您看可以吗?”“做节目可以,但是,你首先得告诉我,我是不是币中人?不然的话,你只能采访一位老劳模,可千万不能说采访的是币中人啊!”“您放心吧,阿姨,我们已经确认了,您就是第三套人民币上的那位女拖拉机手的原型。”
听到这里,金茂芳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毕竟,这么大的事情可不是闹着玩的。当模范一辈子了,可不能因为这样的错误对不起读者和观众。
从那以后,认识金茂芳的人越来越多,仰慕金茂芳事迹的人也越来越多。有时候,她走到菜市场上买菜,就会有人拉住她的胳膊说:“您老人家就是金茂芳吧?您就是人民币上的那位女拖拉机手吧。像,真像!”还有赴新疆旅游的外地热情游客,只要是能遇到并认出金老的,肯定要缠着同金老合影留念,然后听金老讲她年轻时候的光辉故事。“我现在年纪大了,只想过清静生活了。你要是说出名,我早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接见过我,‘戈壁母亲’、‘自治区首届杰出母亲’、‘感动兵团人物’……这些奖我全部得了一个遍。所以,我真的不希望大家只是记住我是人民币的币中人。1960年版的壹元钱背面有天山、有牧场,很多人就认识了新疆,所以我更认同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是以我为原型创造的,或者更恰当地说,是反映我们那一带军垦女兵艰苦奋斗精神的。我特别高兴这种精神能够被定格在人民币上,我更希望所有看到过这张人民币的人能够被这种精神所感染,进而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金老语重心长地说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