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美育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近日,记者从济宁市琵琶山中心小学了解到,该校在进行一项寻找“校园最美的人”的活动。为何“寻美”?何为“最美”?如何“寻美”?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该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杨恒。
杨老师告诉记者,该校学生以外来务工子女居多,如何帮助学生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了学校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最开始是采取打分的办法,但时间长了,孩子对于扣分等惩罚也麻木了。现在提倡鼓励教育,于是,学校便策划了这样一项活动来树立榜样,并帮助孩子们寻找身边的榜样,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据杨老师介绍,为了让活动更具实施性,制定了“最美”的四项标准,即课堂上“安静最美、端正最美”,上下楼“谦让最美、礼让最美”,课间“文明最美、健康最美”,课间操“整齐最美、舒展最美”。
这次寻找校园“最美”的人从2月底就开始了,通过开展这个活动,孩子们上课坐得端正了,上下楼梯更有秩序了,对待课间操也更加认真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学生带着羽毛球拍、跳绳、毽子进学校,下课的时候打打球、跳跳绳,追逐打闹的现象基本没了。
对话杨恒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给“美”下定义?
杨恒: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成绩固然重要,而良好的道德水平亦不可或缺。一个拥有“美”的学生并不见得是长得多漂亮或者穿了多好看的衣服,而是“心灵美”,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乐于助人,文明礼貌等等,都是“美”的体现。
记者:这次活动制定的四个“最美”标准是否过于简单?
杨恒:这四个标准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凝练了几个关键的词语,在实际的考核评价中,这几个词语涵盖的内容则更多,标准也并非“一刀切”。以课堂上“安静最美”这条来说,孩子们听完老师的讲课后自由支配时间做作业时,容易交头接耳,为了维持课堂秩序,我们制定了这样一项标准,但课堂上如果需要孩子们自由讨论和发言时,那么就不需要“安静”了。
记者:依您的了解,家长如何看待这项活动?
杨恒:我们琵琶山中心小学比较特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大多数,近三分之一的孩子中午依赖于“小饭桌”,家长们常常因为做生意、打工等原因顾不上孩子,真正了解这项活动的家长也比较少。
记者:您之前提到的四个“标准”都是针对学生在校园内的行为,那校外呢?
杨恒:活动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学校里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善,也考虑过把活动延伸到家庭中去,增加一些标准,如“听话最美”、“孝顺最美”等,但这个评判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毕竟老师不能常常进入学生的家庭环境中去,不过,我认为学校更重要的是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专家解读
从事美学研究的曲师大副教授霍俊国谈及此事时认为,琵琶山中心小学开展的寻找校园中“最美的人”活动其实就是寻找心灵最美的人,并通过这个过程带动和培养众多普普通通的学生成为心灵最美的人。
霍教授告诉记者,该校学校少先队制定的“最美”标准或许并不全面,但却足以看出他们把握住了“最美”的核心——心灵美,因为无论是楼梯上的“谦让”,还是举止的“安静”、“端正”,它们都是心灵美的外化形式,都需要一颗美的心才能做到,而要求行为的“谦让”、举止的“端正”则又是修养心灵的一个基本手段和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正与中国古人修心养性的过程相同。
在采访中,霍教授提到,教育不仅要教会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最美的人,尤其是在人们物质欲望日益增长的今天,教会孩子做一个最美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