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林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家庭的骄傲,村里的标杆,可是最终却死得这么凄凉,这么地没有尊严。王小林是不幸,他的死不仅是个家庭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他的死也不应该只是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件事的背后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这件事的几个细节不得不提,一个是“在大学期间,姐姐为他早早辍学”,可以说这种现象在农村很普遍,这件事有没有影响到姐弟俩的感情暂且不论,单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王的家庭或多或少有些重男轻女的倾向。有人说这种“重男轻”的现象,是中国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作祟,在笔者看来,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农村的养老体制的不完善,为了老有所依,不得不生个儿子来作为自己晚年生活的保障。在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新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的今天,靠亲情维系的“养老保险” 似乎略显脆弱,我们期盼的是政府能够站出来,完善中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让更多的人老有所依。走这段路注定很艰辛,但我们需要坚信的是不只经济结构需要转型,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转型,包括中国农村养老体制。
另外一个细节是“父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瞒着不敢告诉他。因为干活的事,他与母亲发生争吵,甚至将母亲打成骨折。母亲对儿子失望后住到了女儿家,一住就是14年”。这个细节在暗示我们这个家庭的成员间相处方式以及情感沟通状况。为了不影响王学习,家里人会对他隐瞒父亲去世的消息,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也许在他们眼里,读书才是头等大事,容不得一点分心,就算是亲人的去世也不能影响到学习。正是亲情的淡漠,情感、价值观培养的缺失,造就了像王这种考试高分、心理脆弱的“玻璃人”。之后发生在王身上“不满学校的安排”不工作,在家里饿死等一系列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整件事看似暴露中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体制的问题,但在笔者看来,也反映了城乡贫富差距这样一个现状。农村家庭过于贫困,整个家庭疲于奔命才勉强能供子女上学和维持整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家长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进行情感的有效交流,此外,农村教师的待遇不及城市好,好的教育资源选择城市,农村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眼界有限,孩子们被灌输的是城市生活的美好,要走出农村到城市里生活得更好的唯一途径是读书等等一系列思想,读书成绩的好坏也很自然的成为最直接最简单评判孩子在学校受教育的好坏标准。不得不说,城乡贫富的差距一天不缩小,农村孩子的教育天平永远是倾斜的,应试教育仍将是农村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也终将沦为口号。(作者:胡珍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