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大学23岁的数学系学生刘路因攻克了“在数理逻辑学中沉寂了20年的难题——‘西塔潘猜想’”,一时间名声大振,除获得国内外数理逻辑界权威的认可之外,20日更是被中南大学破格录用为该校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并奖励一百万元用于改善其科研条件及生活条件。
张爱玲曾说过一句话:“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在刘路身上体现出了非常的现实意义,与同龄人相较,刘路无疑已经到达了人生的一个高峰,无论是精神上的获取,还是物质上的得到,都足以让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陷入一场狂欢。媒体在这几天的集中报道,也给刘路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光彩,舆论无疑在增加这名普通学子的荣誉浓度,并因为传播所具有的渲染特性在扩延和拔高事件本身。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荣誉面前的刘路应该摒弃人类本有的七情六欲,绝大多数个体在面临这种极度肯定与奖赏时,都难以做到心如止水,更何况刘路只是个初尝荣耀的23岁的年轻人。只是从其专业及发展的角度出发,荣耀前的清醒与节制似乎更能够为这名年轻人带来强大后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荣耀身后是浮躁,一旦沉溺于荣耀之中,便必会被浮躁所俘获。也正是如此,当下不少学人无法沉下心来钻研学问,最终流于虚浮。

“没有诀窍,就是一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突然间想到了就做到了。”——刘路(22岁数学奇才)
中南大学此次对刘路的破格录用,颇令业界侧目,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也体现出了高校对人才的渴求,同时也是对其他年轻学者的一种激励。在大学体制本身就存在人才发展阻碍的现实环境下,高校对人才的极力扶持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尤其在促进学者独立科研上能够起到保障作用。
尽管如此,外界一些不同的声音也不应完全忽视。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理学院院长、香港数学会理事长汤涛就提醒说,“领导、院士、舆论还是不要掺和得太多,应顺其自然……”而国外一些相同专业的留学人士、专家,也从专业角度对此事提出了一些见解。他们在肯定刘路以23岁年龄解开“西塔潘猜想”确属难得的同时,也对媒体夸大此成果的报道表示忧虑,认为这除了有失客观之外,无限叠加的荣誉还可能会捧杀一名有潜质的数学人才。
就在前不久,武汉大学曾经曝出一名出生于1982年的女生袁荃被聘为该校教授的新闻,当时在网络也引起过一阵轰动。由于年龄优势,年少才子总比其他人更容易获得关注的目光和赞叹的声音。但同样地,在荣耀面前,年少之人也更容易迷失自己,滑向骄傲的泥沼。突如其来的荣誉,是人生中的一道彩虹,绚烂迷眼,但也可能是一把弯刀,会划伤有着一切可能的未来。
刘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寄语自己的学弟学妹:“人生好比一道数学题,外在环境只能影响你的速度,或牵引加速,或阻碍减速,决定最后终点的人只有你自己。”从话里来看,这位年轻的学子至少在目前还保持着一颗淡定从容的心,在媒体给予他无限荣光的当下,这或许是值得所有人欣慰的地方。
神话背后
不把分数看太重的学术男,更在意学到了什么
本科毕业,读硕士、博士,评副教授,再到教授,这一过程一般来说至少需要15年。22岁的刘路却用不到一年时间,“轻易”完成了这一历程。
见到刘路,很难一下子把印象里的教授与眼前这位研一学生联系起来,更不敢想象就是这位话少、声音小的大男孩破解了一个许多研究者一直努力未果的学术难题。
2010年10月的一天,出于兴趣、自学数理逻辑的刘路突发奇想:将一个方法稍作修改,便可证明西塔潘猜想。他于是跑回宿舍,连夜运算,用英文写出证明过程,署名“刘嘉忆”向美国芝加哥大学主办的《符号逻辑期刊》投稿。
西塔潘猜想,是199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提出关于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猜想,10多年来,海内外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没有解决。
成功破解西塔潘猜想,成为刘路的人生转折:破格硕博连读,师从著名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破格被聘任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为刘路右颁发100万元奖金
问起破解诀窍,他一脸淡然地说,没有什么诀窍,就是一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突然间想到了就做到了。
这位年轻教授坦陈,无论中学还是大学,自己的学业成绩最多属中等水平。但从小到大对数学都很感兴趣,做数学题目总会因为自己的解题步骤和思维方式很独特而自得其乐。2008年高考填志愿时,从一本到三本,尽管学校不一样,但他全部填了“数学专业”。
在大学同学的眼里,刘路是一名“学术男”,要么在上网看资料,要么在图书馆看书,“很少玩游戏,说话也较少”。
采访期间,这位“学术男”频繁提及: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要了,拥有这方面的能力就行!
光环之下的他透露,当下的计划仍是出国留学。“不管是什么身份,我看重的是学习过程,能让我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