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走在兖州市兴隆庄镇生态园区湖心路上,道旁桃花含苞待放,两侧岸边垂柳拂岸,时有水鸟掠水而过,间有鱼儿跳波嬉戏;放眼处,树木成林,麦田直铺天际,处处是一片祥和、宁谧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你却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废弃荒芜的采煤塌陷地。
求变,催生新思路
兴隆庄镇地处矿区,煤炭储量丰富,近60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三分之二压覆煤层,5家大型煤矿在境内采煤,年产优质煤炭2000万吨。从80年代至今,多年的开采造成了土地大面积塌陷,全镇人均耕地已不足0.8亩,生态环境更是遭到了严重破坏。面对农民失地、经济放缓的窘境,怎么办?兴隆庄镇的回答是:环境差了,就治理,土地没了,那就把地抢出来。
为此,他们下基层,搞调研,问计于民,在群众中寻路子,找办法;他们跑院校,请专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拟定可行方案;他们远赴徐州九里湖、唐山南湖湿地公园学经验,取真经,借鉴先进地区治理经验……很快,一条条意见在这里汇集,一个总体思路框架渐渐明晰,那就是:以规划为引领,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科学布局,综合施策,稳步实施,让废弃塌陷地变成生财的“聚宝盆”。他们,修编完成了全镇总体发展规划、镇域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文明样板区、人居特色区、休闲观光区”的战略目标,通过争取国家、省、兖州市立项,向上争政策,向外引资金,向内抓配套,掀起了塌陷地综合治理开发的热潮。
“3+3”模式,催生新田园
建设中,他们创造性的实行了“3+3”的治理模式,即坚持由包袱负担定位向财富资源回归、工程治理为主向生态修复与保护并重、种植农业向水生农业延展“三个转向”,采取借势利用、生态重构、挖深垫浅“三种途径”,统筹兼顾,综合开发。主要采取对季节性积水及浅层塌陷区,实行挖沟排水、削高填洼,恢复耕种;对积水较浅的沼泽地、滩涂地,采取深水区取土,浅水区填充的办法,抬田造地,分配给农民种植优质粮、无公害蔬菜和经济林木等作物,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常年积水区按照“宜渔则渔,宜养则养”的原则,筑堰分区、环湖修路,完善路、水、林配套建设,发展精品渔业。正是秉从这种理念,他们先后实施了两次大规模塌陷地综合治理,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治理塌陷地近8500亩,发展渔业养殖水面3800亩,恢复耕地4500亩,其中,无公害蔬菜500亩,有机果林、经济片林1000亩,良田3000亩,出产的王庄黄金梨、巨王林草莓及兴隆罗飞鱼等各种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供不应求。景美了,来赏景的、休闲的、游玩的人也多了,或树下小憩,或岸边垂钓,往日人迹罕至的塌陷区成了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与此同时,当地的农家乐产业也迅猛发展,一批农家餐饮、农业采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动了20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3000多元,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多方“共赢”。
2012年,勾勒新蓝图
步入2012年,该镇第三期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已获上级部门批准。项目区位于镇域南部塌陷区内,预计总投资2300多万元,涉及刘岗村、护驾营村、大庙村、王楼村、南张村5个行政村,总面积2623.66亩。治理完成后,可恢复耕地1560亩,精养水面1000亩。现已完成地质勘探、公开招投标等各项筹备工作,开工建设指日可待。
同时,兖州市兴隆文化园禅修区项目,也将在塌陷区内实施,该镇的渔业发展规划、无公害蔬菜发展规划正在加紧制定中……一幅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郭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