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的一天,下派办的热线电话响起。原来,这是鸡黍镇鸡黍村一名群众的致谢电话,表达了他对包村干部孙涛的由衷谢意和感激之情。孙涛,现任鸡黍镇鸡黍管区总支书记,金乡县级“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实施“千名干部包村联户”活动以来,他被选派到鸡黍镇鸡黍村担任包村联户干部。活动中,他认真走访民情,全心全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成为了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维护促进了镇、村的和谐稳定,得到了群众和镇党委、政府的一致认可。
急群众所急,从不辜负群众的信任
鸡黍村位于镇驻地,辖村民1100余户、4000余人,村居住人口在全镇最多,人口流动量大,事情纷杂繁琐。为深入摸清村情民意,孙涛坚持脚勤、口勤、手勤,天天入村走访,与村民深入谈心交流,做知心朋友。有的村民忙于做生意或外出打工,他就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上门谈心,确保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对在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他认真记录,并逐一解决落实;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分析采纳,并反馈应用到工作中去。
鸡黍村有农村大集,集市辐射金乡、成武、单金乡县等地,市场交易量大。但集市的老商业街路面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给商家和群众带来了诸多不便,孙涛同志在走访中,了解到群众修路意愿强烈。今年以来,他充分抓住农村公路网化工程建设的重大机遇,多次组织召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采取群众集一点、社会名人捐一点的办法筹集修路资金,并积极向上争取公路建设奖补资金,对老商业街3100平米的路面进行修建,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仅用3天时间,就筹齐了建设资金,工程近日即可开工。
今年2月,村里一部分群众与某单位产生土地赔偿纠纷,双方争执不下,情绪激动的群众准备去上级上访。听到消息后,孙涛同志连夜挨户做群众工作,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向群众分析利弊,最终阻止了一场上访事件的发生。后来,他又坚持不懈的做了月余时间的工作,双方最终达成了赔偿协议,矛盾得以成功化解。
“群众相信咱,咱不能辜负了大家的信任。”孙涛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为民服务诺言。
解群众所困,坚守一颗为民之心
孙涛同志有一颗爱民之心,只要群众遇到了困难,他总会力所能及的帮助拿主意,想办法。村里有几户残疾人和特困户,他经常到他们家中探望,帮助解决一些生活困难。一名申姓村民重度肢残,其妻重度痴呆,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孙涛同志先是帮助他家申请了低保,又鼓励他上街修鞋,挣些钱贴补家用;他还帮助一名徐姓残疾村民申请了低保,改造了危房,改善了生活条件。
包村工作中,他究竟帮助群众化解了多少纠纷、解决了多少困难,他自己也说不清。鸡黍南街的周老汉说,一次,他家门口的下水道被夜间过往车辆轧坏,污水横流,难以行走。孙涛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带领群众清理垃圾,还动员临街群众捐资修缮下水道,解决了出行问题。还有一次,天降急雨,一名身患残疾的群众给孙涛打电话,反映自家门前下水道堵塞,雨水向屋内倒灌。孙涛立即赶到现场,召集几名群众撬开了下水道,自己率先跳进下水道,奋力进行疏通。在积水顺利排出后,行动不便的房主激动地抓住他的手,“多亏您留给俺的便民卡,提醒了俺打电话……”
孙涛同志经常在村里忙,加班是常有的事。有人问他:你天天不顾家,家里人不埋怨你吗?他淡然一笑:“咱是包村干部,就得为群众好好服务。”
为群众所敬,做孝亲敬老典范
百善孝为先。要论起孝敬老人,孙涛同志是乡邻公认的敬老模范。多年来,他对年迈的父母悉心伺奉、孝顺有加,不仅在穿衣、喂饭、收拾尿布方面给予老人精心护理,还经常陪老人聊天,给予老人温暖的精神慰藉,受到了邻居们的钦佩和称赞。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他的老母亲因病去世时享年90岁。目前他的老父亲已有98岁高龄,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平时,无论工作多忙,回家再晚,孙涛同志都会去父亲床前看望照料,陪老人说会儿话,每晚直到老人睡了才肯离开。他不仅孝敬自家老人,在驻村走访中,只要他得知谁家的老人遇到了困难、闹起了家庭纠纷,他都会亲自过问,帮助处理调解困难矛盾,带头营造孝敬老人的和谐氛围。他的事迹不仅感动着乡邻,也感动着整个济宁大地,曾被授予“济宁市孝敬好儿女”的光荣称号,为更多的人孝亲敬老做出了榜样和示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多年来,特别是自“千名干部包村联户”活动开展以来,孙涛同志一直不计个人得失,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今年3月,镇党委决定推荐他为“包村联户活动先进个人”,但他婉拒了这一荣誉。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些自己该做的事,还是把荣誉给年轻同志吧,让他们更好地进步。”朴实的语言,诠释了一名包村干部的无私情怀和高尚境界,更彰显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追求。孙涛同志,只是千余名包村联户干部的一个感人缩影,在蒜乡大地上,众多包村联户干部正默默扎根于农村一线,用真情和汗水,谱写新农村建设的华美篇章!(孙亚春杜东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