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5月31日电(记者魏圣曜、张晶)“唉咿,来——嘿呦——抓紧——嘿呦——勒紧——嘿呦……”30日,站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黄河苏泗庄管理段6号坝上,70岁的陈安岭背对滚滚黄河水高喊着黄河艄公号子,与20多名抢险队员一对一答,号子声声,铿锵有力。
陈安岭是山东黄河第一专业机动抢险队的一名志愿者,在黄河上工作了53个年头的他经验丰富,被抢险队推举为“发令官”,用别具特色的黄河号子指挥大家捆绑、抛挂柳石枕。
“由于汛期临近,加上近期小浪底水库加大黄河下泄流量,黄河堤坝除险加固工作也繁忙起来。”山东黄河第一专业机动抢险队技术负责人苏金超告诉记者,作为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黄河小险情不断,“虽然这些险情看上去都是修修补补的小险情,但如果不修不补,不做除险加固,就会酿成大险情。”
“大险情不容易抢救,而且浪费人力、财力、物力,修起来麻烦,所以抢险队的工作原则是‘抢早、抢小’。”菏泽市黄河河务局总工程师付帮勤说,黄河苏泗庄管理段是“游荡性”河段,河段冲淤变化剧烈,水流宽浅散乱,河势变化不定、摆动频繁,容易出现“横河”、“斜河”、“滚河”,抛挂柳石枕就是为了控导流势、保护大堤。
记者了解到,2011年发布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的防洪综合体系还不健全,到2010年全国有43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受灾人口达2.1亿,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苏金超指着岸堤上一捆松散的柳石枕告诉记者,一条柳石枕由三部分组成,最里面是重约0.25吨的石块,外层一般用约126公斤杨柳木条包裹严实,最后再用铅丝牢牢捆在一起,“柳石枕”节省石材、便于捆绑,是抢险队为黄河除险加固的首选。
“这一道(铅丝),齐点儿——嘿呦——那一道,正点儿——嘿呦——所有的,紧点儿——嘿呦……”陈安岭一边比划一边喊着号子,抢险队员们把三捆柳石枕一会就捆好了。他告诉记者,退休10年来,他自愿参加黄河除险加固、巡视堤坝险情以“发挥余热”,先后支援过菏泽、聊城、济南等多个地市的黄河除险加固工作。
陈安岭告诉记者,抢险队使用的黄河艄公号子分为打桩号、捆枕号、抛枕号三种。“之前木桩已经打好,俺正在喊的是捆枕和抛枕号子。”话音刚落,三块捆绑固定好的柳石枕顺利滚落坝底,激起一片河水。
“一般性除险加固每个堤坝需要抛挂12个柳石枕/天,在材料齐备的条件下,我们抢险队抛挂柳石枕的最快速度是约10分钟/个。”苏金超说,真正遇到重大险情时抢险队必须保证最快速度,“险情就是命令,一声令下就得拼命干,俺们就是黄河两岸百姓生命财产的守护人。”(完)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