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再看一眼:一名即将进考场的考生在看复习材料。本报记者 孙国祥 吴凡 摄
本报记者 周锦江
一边是体力、技能成为社会稀缺资源,蓝领待遇优于白领;一边是高学历、好“出身”人才的高社会需求,非211、985不要的取才门槛并不鲜见。精英化的社会需求通过高考这个 平台被尽情释放。
高考虽然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但依然是大多数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大推手。有人说,如果说中国的高考曾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今天的高考越来越像考生的“步行街”--考生们拥有了更加宽松更加多元的未来选择,不过对于人才的社会需求却在不断精英化。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各种成才渠道的畅通多样,高考,对于一个人命运的塑造力正在被削弱。
□经历
“出身”问题
在潍坊一家知名国企内,小斯正在整理着数不清的报表,有时还要对照着自己也看不大懂的图纸。工作稳定,工资待遇不算太高,但完全可以满足生活需要。过着令无数人艳羡的朝九晚五的生活。
小斯两年前于南方一所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所持学历文凭打上了“211”、“985”的光环,一心想回到山东。面向众多知名国企递上简历,却遭遇了一次次的打击,均无任何回应。
小斯找到导师一问究竟,原来是因为“本科”出身不够光鲜。
记者出行时在一本旅行杂志上偶然看到,翻译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林少华撰文--《只要“211”》。缘于他带了五个女研究生,四人找到“婆家”,一人“待字闺中”.四处打探,帮学生找到一家不错的单位,结果单位回复:“按人事处规定,我们只要‘211’的!”.林教授纳闷,学校是“211”,连“985”都是。
“不,本科毕业学校也得是‘211'.两个'211',研究生'211',本科'211',加起来'422',一个都不能少!”
不巧的是,这位女硕士生的本科校不是“211”---“出身”不好。林教授自叹,幸好在出版社有一位铁哥们拔刀相助,才得以“化险为夷”,他这导师也多少捞回一点面子。先生感慨不已,尽管如此,还是暗暗下定决心:以后非“211”出身的,一个也不带!
林教授所感虽是戏言,却反映出目前社会上,特别是国企等用人单位的“本科出身论”.换言之,如果是博士生,岂不要“211+211+211”?非得“633”不可!
社会需求依靠既成格局筛选精英人才。
□调查
蓝领?白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说,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社会观念的进步,考生想要真正从高考中“松绑”尚需时日。孩子上了北大清华就一定能成功吗?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大学教育到底是什么?高考到底应该走向哪里?
王恺家在农村,家里生活条件并不宽裕。和同伴一起长大的他因为学习成绩不错,在村里极有优越感,家里也用心供他上学。
直至2010年大学毕业时,王恺却发现,自己的工资却基本上是同龄人中最低的。甚至还不及现在父母亲出门打些零工赚得多。“儿时的同伴多是学了技工,也有创业的,现在最不济也有4000元左右的月薪”,王恺说,现在面临娶妻生子在城市里生存的各种压力,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实在无颜和家里人交待。
在村里里,邻居总会善意地问,小恺现在赚多少钱,王恺说2000多块钱时,总是被村里邻居戏称骗人、不老实。王恺只能一笑了之,他自己清楚,他现在的薪水还不如父亲在外打工。
记者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在企业中计件熟练技工拿到4000元的月薪并不是很困难,而即便是再熟练的文案、数据审查等人员拿到3000元的月薪已经算中高水准。
一家企业高管徐庆东说,现在企业招工想找本科生是、研究生一点都不难,招聘通知一发,立马简历漫天飞。但是对于需求最大的技术工种却一人难求。目前考上大学的人多了,学历普遍高了,愿意出苦力气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少。体力、技术工种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
根据教育部5日公布的消息,今年高考报名总数为915万名,比去年减少2%.在全国高考报名总数减少的情况下,12个省(区、市)较去年增加,其中一半在西部地区。
导致考生数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2008年开始的人口拐点--18岁以下适龄人口的减少。当然,万千考生行走“步行街”的原因也不可回避。
职场导向开始呈现出追求精英人才的倾向。
□纠结
精英定律
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近4年全国高考人数下降140万,高考中“三放弃”,即放弃报名或考试、放弃志愿填报、放弃报到现象日趋普遍。与之相对,近年来出国留学人员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
今年,针对一些地区生源数量下降的明显趋势,有舆论继续发出“’考‘大学时代是否还在”的疑问,意指高校面临生源危机。
高学历精英成为众企业争取的对象,一些精英蓝领更是成为天价人才。
老王从一家企业退休,对于自己的人生,她觉得只有孩子是她的骄傲。老王年轻时,面临一个选择,一是有一家国企有空位可以顶缺,二是参加高考改变命运。
“那时的高考绝对是精英教育,3%的录取比例”,老王说。进国企顶缺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参加高考能考上固然好,但考不上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左思右想之后,老王决定先进企业工作,利用闲时偷偷备考。最后并不出乎意料,高考成绩以12分之差名落榜外。
随后看身边的朋友同学人生的起起浮浮,老王觉得似乎只有自己是最失败的。国企改革成为私企,随后又开发房地产、商超,干了一辈子只是靠社会统筹可以领到一个月千余元的退休金。当时考上大学的进了大城市自不必说,后来下海的、苦攻技术的也都在社会上有极高的威望和不错的收入保障。
老王说,以前是精英式的高考,现在虽然高考不难考了,但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求反而越来越精英化。
老王的经历和感悟放在今时社会依然很贴切。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又或者金领灰领,使自己精英化,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是立身之本。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