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真诚交流 心贴心为民解忧
——兖州市信访局驻兖州市兴隆庄镇大桥村“第一书记”驻村手记
韩春渠
按照兖州市委深入开展机关干部“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要求,从今年三月份以来,我担任兴隆庄镇大桥村的第一书记至今,进村入户,扎实推进工作。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倾听老百姓的心声。短短三个的工作经历,我由衷感到:村民的表扬是我工作的动力,村民的批评是对我工作的鞭策。
认真调研打基础
第一天来到大桥村,我首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了大桥村的基本状况。大桥村地处兖州市城区东南部,紧邻兖州市区,滨临泗河南岸,全村共有130户379人,党员26人,耕地面积280多亩,其中经济作物100多亩,无集体经济项目,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兖州市重点工程泗河兴隆大桥正在兴建中,大桥村面临整体搬迁。了解了基本情况后,我初步确定了自己的工作重点,对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困难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深入走访听民声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我对于村民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住房面积等等基本情况作了摸底调查,并且制作了村民情况一览表,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真心与群众交流,认真记录民情日志,填写入户调查登记表,收集村情民意。
大桥村面临搬迁。自古以来,老百姓就不愿离开故土家园,加上涉及个人切身利益,有些村民对搬迁补偿政策的理解不够,在意识上认识程度不够,存在着消极抵制情绪。我配合村“两委”召开全村党员会议,讲明政策,统一思想,让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发动群众。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教育群众识大体,顾大局,积极响应兖州市委兖州市政府的号召,争取按照时点节点,圆满完成搬迁任务。经过大量的艰苦卓绝的工作,90%的村民已签订了协议,上交钥匙,自寻过渡房、搬家。
对于个别还没有搬迁的村民,我有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贾连国家的住房是新建设的,对拆迁工作很不理解。为此,搬迁工作组多次与贾连国接触,均未有结果。搬迁工作组撤离后,4月12日,我来到村民贾连国家。与其面对面地交流、谈心。详细询问了解该拆迁户思想和家庭基本情况。贾连国说,自己家的房子是才建成的新房,既宽敞又明亮。还花费自己多年的积蓄。说拆就拆了,心里是在是舍不得。4月18日,我又来到贾连国家,对拆迁工作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耐心的讲解、疏导,详细向其解释搬迁安置政策。对于他提出的拆迁补偿问题,我表示会及时向上级反映。5月8日,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贾连国最终表态,坚决支持政府的工作,尽快开始房屋拆迁。
我想,作为一名公务员,只要是一心一意为了城兖州市的建设和发展,最终会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的。
真情帮扶解民忧
由于大桥村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我来到大桥村后,深入走访了该村的贫困户,了解他们的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
4月19日,我来到大桥村村民王宪君,老人已经80岁高龄,老伴72岁。家庭情况比较困难。老人说,他很支持政府工作,老泗河大桥早就不堪重负,建新桥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是好事。可是,自己年纪大了,要找过渡房、搬家也是在是有心无力了。另外,村里还有7户村民由于家有老人、病人,没有办法租房过渡。我又深入走访了这几家,把这几户的情况作了详细的了解,及时与村“两委”商议,把村委的几间平房收拾好,让有困难的村民临时居住,解决了村民实实在在的困难,这7户村民非常满意,顺利签订了搬迁协议。
4月25日,我来到村民胡振吉老人家,老人80岁,还有上学的孙女、孙子,家里全靠儿子儿媳种地的微薄收入支撑。老人每年的医疗费就要近10000元,还有孩子们的上学所需等等费用,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村里还有几户情况相近的几户,为此,我都做了详细的调查,并且做了民情记录,与村委商议,向上级反映情况,尽可能对这些生活上有困难的群众进行帮扶。
就要到“三夏”生产了,我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了解麦收和田间管理的各项工作。村民反映说,有部分农田原有的机井已经废弃,无法使用,加上村里资金困难,所以长期以来灌溉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实地考察了村里的机井情况,并向我局反映这一情况,我局出资5000钱元,帮助村里解决了灌溉难的问题。下一步,我将联系小麦收割机等农机工具,赶进度、抓时间进行小麦收割。
大桥村完成搬迁工作之后,兴隆庄镇成立了大桥村新社区建设指挥部,我作为第一书记,在大桥村的新社区建设工作中,从选址规划,到户型设计,从施工图纸,到具体审批,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下一步的招投标、施工建设中,我将尽可能发挥监督、协助作用,努力加快大桥村新社区建设步伐,争取让村民早日住上放心、舒适的新房。
我想,只要我是真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老百姓是能够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的。
集思广益促发展
大桥村全村共有130户379人,党员26人,到村后,我立即主持召开了全体党员会议,协助村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建章立制,实现规范化管理。加强党员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制订了党员学习计划,学习内容,使党员政治学习制度化、常规化,同时认真填写“五簿一册”,促进了村级党组织建设。目前,班子成员更加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项工作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我与村支书商议了多天,5月18日,开了一个由村“两委”成员、全体党员、群众代表参加的扩大会议。这也是我驻村以来开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会议。
对于如何开好这次会议我思绪了很久,作了很多功课,也邀请了所在办事处书记参加,会议目的是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征求大家的意见,查找症结,理清思路,集思广益,为制定好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和民意基础。
会上,我首先作了“主旨讲话”,从传达贯彻上级的精神,村支委村两委的运行制度、如何拟定大桥村发展思路、信访稳定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讲话;支部书对村的下步发展讲话作了解释和说明。
随后,参会的村干部、部分党员、群众代表都围绕村里的发展建设各执己见,踊跃发言,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和想法。党员贾长河说:“第一书记来我村挂职是我们万庄村的荣幸,对我们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希望以后多帮助村里村里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上”,群众代表陈虎说:“现在我们村的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落后,村民种地没有保障”。群众代表陈玉雪说:“希望村里的新房能尽快建好,路能尽快修好。老百姓能尽快住进新房。”看到大家焦虑的眼神和充满期待的心情,我顿时感到了身上的压力,同时,也增添了无穷动力。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
推进工作抓实效
通过几个月的走访了解,我发现,大桥村的村民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90%以上的村民都是初中以下学历,还有一部分是小学和文盲。村民高成修告诉我说:“咱们这个村本来就不富裕,老百姓吃饱穿暖就不孬了。孩子读完初中,能认识几个字就行了。下了学,家里还能多个劳力。”
我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正是因为老百姓的文化水平低,才不重视文化教育,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孩子上完初中就辍学了,去打工,也只能做一些体力活,收入不高。这也是造成该村经济基础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我又走访了村里李振江、陈凤伟、张秀芹等十几户村民,我发现,村里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设施,许多村民一年到头也进不了几次城。其实,老百姓不是没有文化需求,而是没有条件去享受文化生活。大桥村新社区建成后,如何提高该村的文化生活,将成为下一个工作重点。满足农民群众多种文化需求,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共产党的干部,作为一个城兖州市的建设者,只要是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做事,真心诚意为社会做贡献,总是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的。
乡村电台为“三夏”生产架起服务桥
“各位父老乡亲们注意啦,根据上级气象部门预测,今明两天是大晴天,适合小麦晾晒,请父老乡亲们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行动。现在我村东头有两台收割机正在作业,需要收割的农户请迅速去村东联系。现在正是麦收大忙时候,天气干燥,请各村父老乡亲们注意防火,不要焚烧秸秆,不要在公路上打场晒粮。”这是兖州市颜店镇翟二村驻村干部为群众广播的内容。
进入“三夏”生产以来,该镇紧紧抓住“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的有利时机,针对三夏期间,群众忙于田间的农活,难以分出精力了解各种信息,形成信息盲区,这一情况,在全镇66个村,开通了村级广播,分早、中、晚等三个时段,向群众发布实用信息,指导群众科学合理忙“三夏”。100余名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主动担任了“三夏”广播的义务主持人,同时驻村干部通过走访群众,及时了解群众在“三夏”期间对信息内容的需求,合理安排广播内容,加强与农业科技专家、农机经纪人、农产品经纪人的联系,准确获悉当前农事技术、农机作业信息、农产品兖州市场销售信息等,然后通过“三夏广播”及时告诉群众。此外,“三夏广播”的内容还包括,提醒群众注意检修用电线路、不在公路上晒粮、禁止焚烧秸秆等,增强群众的安全意识,确保群众三夏期间不发生安全事故。虽然群众三夏田间农事很忙,但该镇群众收听“三夏广播”成为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该镇的小王既是养鸭专业户也是种粮户,他对镇村干部创办的“三夏广播”赞不绝口。他说,进入“三夏”大忙,既要喂鸭子又要收割小麦,正愁信息没处来,村里的“三夏广播”让俺多了只耳朵。前日中午听村里“三夏广播”说,邻近他家地头的小麦正在进行收割,他于是赶紧过去,前后仅花费1个多小时,还没影响回家喂鸭。
(黄东猛 季昌栋)
一名村支部书记的成长历程
——兖州市新驿镇东一村“第一书记”刘涛的调研手记
全兖州市“大规模驻村入户,面对面谈心交流”活动以来,我作为组织选派的“第一书记”,到新驿镇东一村开展工作,深入农户开展了村情民意调查和面对面的谈心交流,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书记抓、抓书记”的工作机制,积极帮助支持村支部班子建设,与支部书记郝云龙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发展路子。郝云龙由昔日一名普通农民成为一名讲政治、懂经济、知政策、熟党务、会协调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使东一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局面,他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农村带头人的风采。
农村工作要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
在“访三老”、“走三户”活动中,听到不少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群众对支部书记郝云龙有这样的评价:“云龙这个人能干事、肯吃苦,没少为村里做事,我们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里人对他都很信服”。
在刚驻村之初,正赶上村东道路筹备维修。通过召开村两委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一致认可修通村东的围村道路,可以切实解决多年来影响群众出行的大难题,这可是几届村班子想办但一直未办成的事。主要原因就是在这条路的必经之地,有几户居民旧屋、院墙和多年的老树,成为修路的障碍,无法做通拆迁的工作。在郝云龙带领下,村两委成员多次到农户家做工作,老党员也进行了说服和开导,可这几户村民坚持要求一些不合理的补偿。郝云龙和两委成员一商量,决定向上级党委政府汇报,实行强制拆除。
群众利益无小事。强拆会给群众财产造成损失,更严重的影响是使群众对村委的工作、甚至对党和政府产生怨气和不满。我了解清楚这些情况后,立刻把自己的想法与郝云龙进行了交流、探讨。经过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彻底改变了原来强拆强搬的想法,决定再继续靠上去做贴心的思想动员。我们一起就到村民家中,耐心的说服,分析客观事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群众慢慢解开了思想包袱,爽快答应支持修路。一场冲突安然化解,工程按期顺利开始施工。
郝书记感慨万分,专门召开两委会议讨论这件事情,总结出“推进工作要耐心、群众沟通要贴心、听从意见要虚心”的“三心”工作法,要求两委成员务必坚持。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只要是一切工作从群众利益出发,用真心去为群众谋利益,群众必然会支持和拥护我们。
提升基层组织带头人的素质能力是一切工作的关键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有了过硬的班子,才能有高素质的党员队伍。
郝云龙是在2011年4月,村级班子换届选举中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的。作为村党支部发展的“舵手”,郝云龙有学历、有能力、有干劲,2009年就由兖州市委组织部选拔参加过济宁兖州市农干校联合举办的农村干部大专班。郝云龙是个有心人,平时没少跑图书馆借阅农村方面的书籍,系统学习了领导科学、创业、管理、种植技术、法律、法规等知识,村民有什么难题都来找书记聊聊。他帮助村民代永壮、代永印新建了六个养鸡大棚、为种植能手代瑞臣提供果树种植知识。代瑞臣说,“多亏了郝书记给我提供的果木种植知识,今年的收入能达五万元,比去年多收入近1万元”。
工作组进驻东一村后,注重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收集整理了兖州市委组织部关于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系列文件资料,组织村两委学习了《村党支部书记党务知识ABC》、《基层组织建设年40问》等书籍。帮助村里健全了《党支部书记主要职责》、《民主“双评”》、《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党员干部培训》和《党员发展工作》等党建工作制度,完善了“一会三课”制度,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大力推广“四议两公开”、“民主议政日”等工作法,制定争创五好党支部工作计划,使整个村委会制度完善、工作系统,做到了工作目标清晰、工作责任明确、工作重点突出,更加激发了郝书记做好村委工作的干劲和激情。现在,支部班子定期开会,定期学习,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农村经济与党建工作创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看到东一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威信、凝聚力不断提高,我深有感触,村委班子领导力量强不强,是打造出来的,班子带头人素质高、能力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农村工作永无止境
随着工作的开展,东一村路宽了,灯亮了,环境美化了,群众富裕起来了,基本达到了“五通十有”的目标,一个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正逐步走向成熟。看着这些成绩,村民无不拍手称赞,东一村彻底从一个落后村跨入了先进村的行列。
支部书记郝云龙并没有满足这些,仍想着继续为村里做些事情,但是目标怎么定,他心里也没底。5月9日,就村子下步发展问题,村委会召集村两委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着,很多人感觉村里富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就是精神文化生活还很不够,下一步应该从方面做些文章。老党员郝瑞州说,“在七、八十年代,我们村有一支文艺队伍,那阵容在全镇是最整齐的,大广播一喊,大家就能聚在一起组织文艺演出,连续演上三天节目也不会重样。如今若能再组织起队伍,群众一定会有呼声和响应,俺愿意义务为大伙儿服务”。
5月16日晚,我们工作组在村里组织了一场科教影片放映活动。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郝云龙的积极性并不高,认为现在家家都有电脑、电视,老百姓干了一天活,谁还会出来看电影,有那么二三十人就不错了。结果看电影的人数四、五百人,大家边看电影,边进行交流,电影放到11点多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通过这两件事,对支部书记郝云龙有了很大的启发,他发觉了群众目前的所需和所求,“村子发展起来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更好嘛!”他立即与我进行了碰头商谈,提出了加强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村级文化大院,提升村里文化“软实力”的想法。说干就干,工作组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先后为村建起了村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娱乐室等,重新修订了“五好家庭”、“党员示范户”、“好邻居”、“十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标准。同时,结合与群众谈心交流活动,摸清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正在为成立文艺队伍做准备。
当前,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推进,农村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培养一个好的农村带头人,很多事情就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东一村支部书记郝云龙一片丹心情为民,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村支书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