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两个“第一书记”的生态乡村“实验”
视频来源: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
齐鲁网7月2日讯 据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报道,东营市东营区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帮扶中,引导群众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构建幸福美好家园,助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十八公分,两个芽,浅黄色,直径有两公分,九个孔,骨节附近长满了龙须……”王泽民是东营区下派到史口镇刘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每隔十天半月的时间,他都要下到藕池里查看藕苗的长势。刘营村有种藕的传统,三千多亩藕池“接天莲叶无穷碧”,却没给村民带来太多效益,为追求产量,大伙儿过量施肥,还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到村任职不久的王泽民与村两委一起调研 后,决定从绿色、生态方面突破,成立合作社,搞“生态”莲藕品牌。
东营区史口镇刘营村第一书记王泽民:一定要注意撒肥要均匀,不要撒在荷叶上,如果撒在荷叶上,抓紧用清水清它,这样不容易造成损伤。
传统品种要种好,新品种也要引进。这两方藕池是王泽民到村后搞的试验田,种的是从金乡县引进的浅水雪莲藕。这个品种一旦试种成功,肥料用的少不说,利用率高,产量和效益也会增加三成,还能延长莲藕的采挖期。
东营区史口镇刘营村委会主任刘海峰:“夏天6月份、7月份,这时候一点莲藕都没有,只有靠从外面进,通过改良新品种,一年四季现在都可以挖莲藕了,把断档的时期填补了。”
清风拂来,荷香扑鼻,王泽民心里,还盘算着一个新想法。
东营区史口镇刘营村第一书记王泽民:“就搞一个这个叫'荷塘月色',休闲观光农业,在整个开发的过程中,就是把所有的藕农吸收进合作社,共同去保护好周边的生态环境。”
同样的盐碱地,刘营村的生态藕池搞得有声有色,5公里之外朱家村正在建设的生态养殖园区也初具规模。由于村里的几个养牛大户在家里养 牛,地方小没法扩大规模不说,还污染村庄环境,庄邻们时常闹得不和。驻村第一书记宋乃亮来到后,第一件事,就是协调上级部门,规划了一个占地130亩的生 态养殖园区。没想到一期60亩园区还没建成,报名入园的村民就“挤破了门”。
东营区龙居镇朱家村村民朱德华:盖的这么好,统一组织,防疫各方面他不犹豫了,原先在街里,他养殖,很难办这个事。
东营区龙居镇朱家村第一书记宋乃亮:实行一种报名的方式,叫他们抓阄,很多想来的人进不来,初期这块面积小,后来我们准备把二期开开,容纳更多的农民进来。直接的农民纯收入是五百万。
宋乃亮告诉我们,他想的不光是让村子整洁,村民富裕,还要把生态养殖的循环产业链做长。
东营区龙居镇朱家村第一书记宋乃亮:上一个三千立方的沼气场,沼气场所产生的沼气供我们村里242户农民全天候用气,所发酵的沼气,也让我们深加工,搞成了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供有我们的蔬菜有机大棚,这样形成生产生态链。
在整个东营区,像王泽民和宋乃亮这样,今年已经有76名干部,从区直机关到村居、农村社区任职“第一书记”,吃住在村,工作到户,为农村发展添活力。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