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聚老人本报记者 孙国祥 摄
本报7月3热线消息(记者 于潇潇)昌邑龙池镇88岁老人陈光聚为烈士守陵33年。3日,记者来到龙池镇获悉,由于体力不支,老人已于五天前退休,回到家中安享晚年。
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昌邑市龙池镇白塔村的烈士祠,推开厚重的大门,却已不见那个蹒跚老人的身影。新任“守护者”魏铁良告诉记者,陈光聚已于五天前退休,到自己的侄子家中安度晚年。
一年前,烈士祠因为年久失修,门楼、房间檐瓦塌陷多处,墙壁的青砖因风雨剥蚀而脱落。前不久,龙池镇政府专门拨款8万余元进行整修,现在整个建筑修葺一新,恢复了烈士祠的原貌,也遂了88岁守陵人陈光聚老人的心愿。
据了解,这座烈士祠建于1945年,当时是昌北县委建立的,主要为纪念原寿光、昌邑、潍县三县的抗日烈士。烈士祠里现存放烈士牌位527个。其中,抗日殉国的391位烈士大部分是寿光、昌邑、潍县三县的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牺牲的136位烈士都是昌北县人,其中有些是在昌邑当地的战斗中牺牲的,有些是在外地牺牲后迁回来的。
1979年,听说镇上要找一位既是党员又是干部的人来看守烈士祠,陈光聚主动请缨,与老伴齐秀到这里安了家,一晃就是33年。这些年里,陈光聚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500多位烈士的灵位逐一擦洗一遍,再将院子里的每一个角落认真地清扫一遍。33年的无悔守望,这些英烈不但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在他心里根植、重生。
今年春节前,陈光聚老伴去世。而视力、听力已经严重下降,并患有腿疾的陈光聚也已是风烛残年。家人担心他身体抗不住,一个人容易发生意外,多次劝说下,老人终于于五天前搬离了烈士祠。
3日,在陈光聚的侄子家,记者见到了陈光聚。老人拄着拐杖,别人需要说得很大声,他才能听清,尽管如此,老人思维依然十分清晰。侄媳妇陈志杰告诉记者,陈光聚的身体不方便,却一直守着烈士祠不愿离开,家人反复地劝说,好不容易把他劝了回来。但有空闲的时候,他还是会拄着拐杖,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向烈士祠的方向望上一望。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