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7月31日讯 (YMG记者于明君)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这三类慢性病已经成为烟台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占到居民死亡原因的90%以上。而这三种病的患者中,有五成来自于不良的生活方式。记者昨天从烟台芝罘区疾控中心获悉,根据2012年上半年死因监测分析报告,如果再不加以控制,未来10年间因慢性病死亡病例还将增长近两成。
40岁左右的人猝死不稀奇
慢性病已成为烟台芝罘区居民的主要死因,其中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分列死因前三位,心脑血管疾病占了总死亡原因的四成多。
报告显示:烟台芝罘区居民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55岁以后,占总死亡人数的83.4%。第一大类疾病包括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11例,占总死亡的0.72%;第二大类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1438例,占总死亡的94.61%;第三大类疾病(意外伤害)死亡70例,占总死亡的4.61%;不明原因疾病死亡1例,占总死亡的0.07%。“这也就意味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占到了整个居民死亡原因的90%以上。”烟台芝罘区疾控中心慢病防制科科长王心祥说。
王科长介绍,慢性病成为烟台芝罘区人群主要死因,从不同死因死亡的构成看,心脑血管疾病的构成占总死亡原因的四成多(42.76%),恶性肿瘤占34.08%,心脏病以及其他病种占23.16%。其中,恶性肿瘤前五位死因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以及食管癌,构成比依次为26.64%、18.15%、13.71%、9.07%和2.51%。
很多市民认为慢性病就是老年病,到了年龄就会得,其实不然。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意外伤害死亡外,几乎都是慢性病导致早死的慢性病的发病年龄正在年轻化,40岁左右的人发生猝死根本不稀奇。
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看来,慢性疾病的发生与性格、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都有关系。“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活习惯对疾病的发病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空气质量的急剧下降,吸烟人群的增加加快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等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产生较大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提醒说,市民一定要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意外伤害中运输事故占近五成
“很多伤害真的就是一念之间,如果大人能够多一些防范意识,意外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市区一家医院急诊大夫说,病房里还住着一名3岁小男孩,由于嘴里的花生米跑进了气管差点危及生命。
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告诉记者,健康问题涉及到三个方面,主要是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前两者大家都比较重视,但是意外伤害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意外伤害是青少年及中年人群的主要死因。王科长介绍,其中,前五位死因分别是运输事故、意外跌落、自杀、意外中毒和溺亡,其构成比依次为41.43%、22.86%、11.43%、2.86%和1.43%。
近年来,随着汽车家庭化的迅速发展,道路交通事故越来越多,提高交通安全意识、规范交通行为刻不容缓。自杀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可能是导致自杀的诱因之一。淹溺死亡多发生在夏季,提示应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安全教育,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
在家去世社区医生可出具死亡证明
据了解,烟台芝罘区自2006年来就一直开展死因监测报告,并相继开展肿瘤登记报告、脑卒中和冠心病登记报告,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研究死亡与疾病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然而,目前烟台有半数的逝者在家中去世,其死亡医学证明书应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出具。烟台芝罘区疾控中心慢性病科科长王新祥表示,希望逝者家属在面对社区医生进行的死因回访时,能够予以配合。
烟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使用〈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新生儿死亡),《死亡医学证明书》由该医疗机构填写;对在家死亡者(含外地居民)以及在单位、旅馆等公共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社区服务中心提供《死亡医学证明书》或《死亡医学推断书》。死者家属须持卫生部门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或《死亡医学推断书》到公安部门注销户口。民政部门凭盖有户口登记机关公章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或《死亡医学推断书》办理殡葬手续。
王科长告诉记者,“具体来说,居家死亡的由乡医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填写死亡推断书,将死亡原因逐级上报;在医院死亡的,由医院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然后上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