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俺村的变化可大了,因为旧村改造,510户村民全成了‘百万富翁’,儿子不愁娶媳妇、闺女不愁嫁,逢年过节就发红包、发福利。”昨日,青岛开发区薛家岛四社区74岁老人薛守敏说出了全村人的心里话。作为薛家岛街道首批进行村庄改造的社区,薛家岛四社区积极发展社区经济、关注社区民生,使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获得了国家级村民自治模范村、省级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住上楼房开上汽车
楼房鳞次栉比,花草绿树掩映的道路两旁,不时可见一辆辆气派的小轿车……走进开发区薛家岛四社区,着实让人感受到现代城市社区的文明氛围。环顾四周,除了办公楼、学校,还有图书室、健身中心、文化娱乐室等,不禁令人发出感叹:“多么美好的家园啊!”
“十年前,俺们还住在破破烂烂的小平房里,扛着锄头下地干活呢,种玉米、花生、小麦、地瓜等农作物,最怕刮风下雨,屋里冬天冷、夏天热,遭老罪了。那时就盼着能和城里人一样住上宽敞气派的楼房,可是一年下来,种地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哪敢去想买楼房啊!”63岁社区居民薛杰良说起这十年来的变化,不由地发出感叹。
2005年8月份,薛家岛四社区成为薛家岛街道首批进行旧村改造的社区,2008年11月全部顺利回迁。“谁都知道住楼房好,有暖气,干净舒适,以前光看着电视上城里人住楼房了,现在咱也能尝尝是啥滋味了。”薛杰良说。
每月千余元养老金
薛杰良说,记得有天下午,雨点 “噼里啪啦”砸在窗户上,正在午休的他被吵醒了,迷糊中他慌张地从床上坐起来,向墙角望去,看到雪白的天花板,他愣了一下,才傻笑出声,“搬进新家了,还以为是成天漏雨的老房子呢。”薛杰良说,以前住老屋的时候,屋顶补了又补,但还是透风漏雨,一下雨,他们一家老小就拿着大盆小盆在屋里接水,木头的门槛也被踩烂了,外面的雨水向屋内灌,不赶紧找家什把门口堵上屋里就是一片汪洋。
如今,63岁的薛杰良已经不再种地,他不仅按月领取千余元的养老金,还找了个传达室门卫的活,一年下来,比以前种地的收入高出了许多。
拆迁后成了百万富翁
“新房连太阳能都给装好了,铺上地板搬进家具就可以住。”薛杰良说,按照政策规定,四间平房可以换两套80平方米的楼房,他家的九间平房一共换了四套楼房,3个套二房和1个套三房。“按照现在每平方米七八千元的价格算,一套80平方米的楼房就要60多万元,我分的这四套楼房值200多万元。”薛杰良笑着说,他现在是不折不扣的“百万富翁”。
“俺家有三个闺女,现在都成家立业了,对象也都有房子,可俺住不了这么多,不偏不倚,自己留着住一套,剩下的分给三个闺女一人一套。”薛杰良说,和许多为还房贷而疲于奔命的城里人相比,他们的生活过得非常幸福。
一到过节村民就收“红包”
“这十年间,最关键的、对百姓影响最大的就是旧村改造,所有的村民从平房搬进了楼房,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以前的生活环境,通过拆迁改造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使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薛家岛四社区书记薛洪启告诉记者,由于家家户户都有四间以上的大平房,都能分到两套甚至更多的楼房,家家户户成了百万富翁。“儿女婚房的问题一下解决了,老人没了后顾之忧,村里的小伙、姑娘也都不愁找对象了,居民们打心眼里高兴。”薛洪启说,以前大家都想着攒钱盖平房或买楼房,房子问题解决后,新思路也随之而来,许多村民拿出原本准备盖房子的钱办起了企业、做起了生意,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老人放下了扛了一辈子的锄头,开始在社区文化活动广场打打球、玩玩牌、锻炼身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