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0月11日讯 (YMG记者夏丹)一场同学聚会,酿就一场感恩行动;一次特别班会,成就40余名同学同心助学的善举。昨天,烟台大学中文系87级75班学子查看“孟二冬奖学金”暨人文学院校友基金专用银行账户时惊喜地发现,10月5日中75班相识25年聚会上揭幕的“孟二冬奖学金”暨人文学院校友基金爱心助学行动,短短5天内,学兄学姐们已经给学弟学妹注入了22000元的爱心款,该奖学金今后将专门资助贫困学生。
同学聚会成就善举一场
这次缅怀恩师“反哺”母校的爱心助学行动源于一次同学小聚。去年,中75班毕业后留在烟台的几位同学相约聚在一起,大家天南海北闲聊的时候,聊到了马上就要到来的相识25年同学聚会上:举行什么样的活动会让同学们终身难忘?
这时,该班留校工作的两位同学段志国、王京强突然有了一个想法:缅怀恩师“孟二冬”,发起爱心助学行动,建立专用账号,让他们这批曾经的烟大学子帮助现在的学弟学妹!这一想法得到在座的几位同学的一致赞同。
紧接着,该班的王剑波、孟庆胜、姜斌、王海英等同学联络了更多的中75班学子商量此事,大家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方案,决定以班集体为首倡者,发起设立“孟二冬奖学金”(人文学院校友基金)———以班级首批自愿捐赠款项设立奖学金种子基金,旨在资助人文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以此纪念恩师孟二冬,传承孟二冬的精神,为人文学院和烟台大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期盼着在人文学院和母校的组织宣传下,“孟二冬奖学金”(人文学院校友基金)能不断吸收校友乃至社会捐赠,让基金数越来越大,以造福越来越多的烟大学子,为烟台大学做越来越多的事情。
5日下午,中75班学子在当年上课的三教301教室召开了一次特别班会,重温大学生活,畅谈20 多年的经历和感受。大家全体起立为孟二冬老师的英年早逝肃立默哀,共同追思班主任孟二冬老师为人为学为文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当这个经过充分酝酿的感恩行动在班会上公布时,得到现场每位同学的热烈响应。
学生感怀恩师发起助学基金
5日晚,中75相识25年聚会达到高潮。在师生欢聚的美好时刻,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禁回忆起了孟二冬教授在烟台大学工作生活时的点点滴滴。
1988年7月,孟二冬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了烟台大学中文系任教。他的课深受同学们欢迎。平时默默无语的他,一登上讲台,仿佛换了个人,声音洪亮滔滔不绝。人文学院院长兰翠当年曾和孟二冬在一个教研室,忆起这位大她六岁的“大哥”,兰翠评价孟二冬教授的课“既严谨又宏阔”。他上课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漂亮的板书—————从上往下,从右到左,古雅迷人。
兰翠回忆说,读研究生的时候,孟二冬在课堂上一般不说话,但一开口就非常精到,“他说话总是深思熟虑。”毕业实习的时候,有六个毕业生组织了一次洛阳———西安———敦煌的古文化考察之旅。这次文化考察的二十多天的路程设置、参观内容、食宿,都是孟二冬一手安排。
“中75班是孟二冬1988 年—1990年在烟台大学执教时,唯一一次担任班主任的班集体。”曾任中75班团支书的王京强说,当年班里同学正值青春年少,个性十足,刚开始很难“驯服”。孟老师凭着自己的博学、真诚和公平,很快改变了这个班的风气。这个班后来被评为全校的十个优秀班集体之一。
在王京强看来,同学们为有孟二冬这样的老师而自豪,孟二冬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大家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竭尽所能将工作做好。大家认为“做孟老师的学生,是最幸福的事情”。“我们毕业后都是从最基层的农村、工厂、学校做起,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努力成长。”王京强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班现有1名厅局级干部、5名县处级干部、12名科级干部,有6位同学创办了自己的企业,2名同学在加拿大和中国香港发展,其他同学大都成为所在单位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而且已经有5位同学的孩子也到烟大求学,跟父母成为了校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