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复兴:莫言的奔走
面对茂腔衰落的情形,为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光大这一传统地方剧种, 在痴迷茂腔的莫言奔走之下,高密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加大行政拨款,扶持茂腔剧团发展,2008年,为了解决演员青黄不接的现象,还招了40个年龄在12至15岁之间的小学员,送到潍坊市艺术学校进行了为期5年的培训,毕业之后给予事业编制。这样就吸引了很多小演员。
最近两年,在地方戏曲复兴的大趋势下,高密茂腔剧团的日子好过起来,演员达到30多个,演出时,30元的门票供不应求。2003年,18岁的密水街道人柳欣考进剧团,如今已经成为了团里的骨干演员,月工资基本保持在3000元,“在本地已经算不错了”。
如今,高密茂腔剧团的演员们也几乎都有自己的粉丝,各个年龄段都有。
莫言曾经指出,要利用大众媒体的及时性和方便性,与茂腔联姻结缘,像中央电视台的11频道和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一样。
据史炜介绍,由高密茂腔剧团演出的现代戏《盼儿记》曾于1990年应邀晋京演出;2009年7月,“燕升访谈―戏苑百家”高密茂腔专辑正式播出,高密茂腔再次走进央视,演出《梁祝》选段《十八里相送》。今年1月3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戏苑百家”栏目播出“莫言的乡音乡情”,主题就是“茂腔”。
近期有媒体记者问莫言有什么写作计划,他说打算写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还有就是一部戏。“这是一部讲述刘连仁的故事的大戏,只是他一直没抽出时间来。”高密市作协副主席刘大伟告诉本刊记者。
有人跟莫言开玩笑:“余秋雨和马兰结合,成为研究黄梅戏的行家,你也应该找个唱茂腔的小媳妇。”莫言一笑置之。(顾玉雪)
相关专题:《莫言圆了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