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檀香刑》里的茂腔,俗称“拴老婆橛子戏”,是流传于高密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当地民谣说:“茂腔一唱饼子贴到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到指头上。” 2006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莫言(资料图)
成立于1954年的高密茂腔剧团,几乎承载了茂腔在高密所有的时代变迁,其间的起承转合也无不渗透着莫言的影子。
檀香刑里的“拴老婆橛子戏”
莫言在小说《檀香刑》后记里,曾表白自己此书“写的是声音”,除了火车的声音,“第二种声音是流传于高密一带的地方小戏猫腔(茂腔)。”
1976年,莫言进京参军,1978年踏上回乡的火车。一出火车站,就听到一家小饭店里传出了茂腔那缓慢凄切的调子,那种强烈的乡土情感扑面而来,当时他心中顿时百感交集,眼泪盈满了眼眶。
高密茂腔,俗称“拴老婆橛子戏”,以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委婉动听,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
当地有句民谣说:“茂腔一唱饼子贴到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到指头上。”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喜欢茂腔到了入魔的程度。
以茂腔写就的《檀香刑》之前,莫言在16岁时,看完《列宁在1918》后,就表现出一种强烈创作欲望:能不能把它编成高密的茂腔?于是就创作了四句茂腔,莫言把它称为《列宁传》:“列宁同志很着急,城里粮食很着急,马上去找瓦西里,赶快下乡搞粮食。”
一个茂腔剧团的前世今生
茂腔起初的演出,是由艺人挨门演唱的,叫做“唱门子”。后来发展为撂地卖艺,街道旁边或集市上设点演唱。20世纪初,从一个演员扮演几个角色发展到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并且有了简单的化装,具备了发展为地方戏的雏形。当时有名的戏班有“顺和班”、“宿家班”等。
10月14日,《齐鲁周刊》记者在高密市文化馆观看了高密茂腔剧团的演出《王小寻脚》。剧团党委副书记史炜告诉记者,剧团成立于1954年,近60年的历史,几乎承载了茂腔在高密所有的时代变迁。“现在全国也只有两个茂腔剧团了,一个在胶州,叫‘青岛市茂腔剧团’,再一个就是‘高密茂腔剧团’。”
茂腔的剧目很丰富,代表作是“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和“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火龙记》、《金刀记》、《丝兰记》、《玉杯记》、《风筝记》)。其中《罗衫记》是根据《警世通言》第十一卷《苏知县罗衫再合》改编的,常演不衰,是茂腔表演艺术家曾金凤的代表作之一。
但地方小戏的影响小,茂腔的影响仅限胶东七八个县,高密除了茂腔没有其他剧种。改革开放之后,茂腔衰落,老一代茂腔人越来越少。尽管演戏的水平高了,看戏的年轻人还是越来越少。莫言至今记得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来高密的时候,观看茂腔演出,演员们的服装破烂不堪,差不多都是临时凑合的。
在高密茂腔剧团工作了30多年的首席司鼓张洪波告诉本刊记者,2006年,茂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一年也是团里最为困难的一年,有演员一个月只拿了9块钱工资,“现今娱乐方式太多,把人们的业余时间分割得很碎。不仅是茂腔,国剧京剧的发展处境也不是太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