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我在现场:一颗冬枣的产业化之路
来源:山东卫视 山东新闻联播
齐鲁网10月26日讯 在农民看来,产量越大收入越好。滨州市沾化县枣农耿志忠却没认这个理儿。今年他通过增加科技投入,让产量降下来,利润却翻了好几番。
走进沾化县古城镇老耿的枣园,枣林里星星点点的白色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原来这是老耿为枣子穿上了小衣服。
古城镇油坊村枣农耿志忠介绍,这些套袋的枣是青岛农业大学袁斌校长研究的一个专利,袋子透光透气,它的农药残留和果面光洁度都非常好。
枣子口感好质量高,让老耿对这些新品种充满了信心。可是说到要减产才能保证枣子品质,老耿的心里犯起了嘀咕。
减产只是第一步,更费劲的是打理这些枣树。不过今年县里科技局新上的物联网让他找到了贴心保姆。
古城镇冬枣办解红岩介绍,监控仪器也很先进,包括风速风向、土壤水分温度,都可以监测到,而且是一秒钟一换。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直接向专家咨询。
凭着过硬的质量,老耿的栆逐渐闯出了名堂。
看着鼓起来的钱袋子,老耿和周围的枣农再也不唱多产多得的老调子了。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开始和大家伙商量扩大合作社的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