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山东卫视 山东新闻联播
齐鲁网10月28日讯 据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报道,为反映近年来山东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旧新闻里看变化》,回顾旧新闻里的老故事,感受身边的新变化。
沾化县下洼镇第一中学的语音教室,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破旧,但在2003年语音室刚落成时,它还上了省级报纸的要闻版,成为轰动一时的焦点。
这间语音教室里的第一位老师,是当年大学刚毕业的刘新胜。他给学生们上课的照片,也一块上了报纸。这可让刘新胜成了当地的名人。
刘新胜说:“这是我们县第一个语音室,当时建设花了20多万。学生戴上耳机学英语,在以前和附近的学校谁也没见过,那段时间,真是来了不少参观的学生和老师。”
2003年的沾化县,因为农民三提五统的取消,农村义务教育没了经费保障。在下洼镇一中,教室透风透雨不说,连老师们的工资也不能准时发放。这20万的建设费还是镇政府专门从紧巴巴的财政腰包里挤出来的。
滨州市沾化县下洼镇一中校长王志辉说:“那时学校的经费,主要是收学生的学杂费,一年一个学生300多块钱,现在看起来不多,当时对农村家庭是个挺大的负担。许多学生都是从家带饭,学校供暖、饮水也无法保障。”
《农村义务教育谁来买单》这样的新闻,也就成了当时各界关注的热点。从这一年开始,山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开始加大。学生们的学杂费越收越少,地方财政投向教育的钱越来越多。到了2007年,山东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部免除,比全国提前1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去年,山东教育投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分配到每名中小学生的公用经费,分别达到800元和600元。下洼镇语音教室落成,学校的变化也是一年一个样,相继完成了校舍安全工程、教学仪器更新和热水、热饭、取暖改厕标准化建设。
刘新胜说:“我们教师的工资连年增长,教室也搬进了教学楼。这是现在普及的绿色班班通,声音和图像一起播,以前那间语音室,也只能留给学生参观用了。”
十年过去了,学校还是那所学校,但如今学生教室有了暖气,吃饭有了干净的食堂,上学路上有了校车,困难学生还拿到了县里的财政补助。刘新生上新闻的那张报纸已经发黄,可在他眼中,山东农村义务教育不断前行的路却走得越来越敞亮。
刘新胜说:“现在,咱们农村学校的条件和城里的学校一样了,希望咱们媒体记者今后能多来农村学校看看,我相信我们农村学校,变化会越来越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