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秀自己的劳动成果
挽起袖子铆足了劲拔萝卜,为圈养的大肥猪添食加料……兴趣十足的老人们仿佛回到了自家地头。这是11月2日记者在邹城市香城镇敬老院看到的别样一幕。
香城镇敬老院除向老人们提供周全细致的养老服务外,独辟蹊径预留了10亩地,分"公共地"和"承包地"交付给在院的老人们。符合农村老人特殊需求的田园式养老在获得广泛青睐的同时,更折射出农村敬老院服务由"老有所养"向"老有所乐"的悄然转变。
有地种了心不慌
"秋天种点萝卜、白菜,春天撒点油菜、菠菜,2月种上芹菜,包芹菜肉大包子吃!"77岁的时迎增大爷是种菜的老把式,他边为茄子翻着土边说,"看电视坐久了太累,啥都不如干点农活来得敞快。"
敬老院200多位老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注意到了这一点,该院在22.4亩的土地上划出了10亩,提供给老人们种菜、养猪。如今,老人们平时常吃的土豆、白菜、大葱等蔬菜已经自给自足。香城敬老院副院长薛怀付介绍,"没想到种菜、养猪这么受欢迎,老人们不光通过下地锻炼了身体,心态也好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田园式生活获得了认可,这让敬老院的工作人员颇受鼓舞。为此,该院正积极和镇里磋商,希望扩大种植区的面积,满足更多老人的需要。
因人而宜划地育苗
"我有高血压,可还是想多少活动活动,就在'公共地'上种了点绿豆。"72岁的李怀菊大娘开始劳作后血压日趋稳定,而她所说的"公共地"是敬老院使用的第一种模式:所有老人可自行种植,产出归集体所有。
另一模式则是土地承包制,在院老人可向院方申请承包一定数量的土地,敬老院提供肥料、灌溉等全方位服务,收获后还将收购全部产出农产品,用于敬老院的日常餐饮。
起初,记者对于这样的一种做法颇为不解,既然产出农产品全部自用,那何不将土地全部设为公共地,再花钱去买不会增加支出吗?对此,敬老院后勤部负责人李作会一语道破了天机,"首先,承包提升了老人们的积极性,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大提高。再者,通过收菜的方式可让他们手头有点零花钱。"
为确保老人的运动不至过量,敬老院会按照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来提供土地。"我们搞块地的目的毕竟不是要让老人以此创收,更不是敬老院想借此节省采购成本,而是让老人们在活动中获得归属感。"李作会说。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
"城里养老院硬件好,老人们能上网偷菜。我们则是利用自身条件拿出土地,为农村老人打造实实在在的'开心农场'。"薛怀付简单的话语中透露出服务理念的悄然转变。
"城里老人没事喜欢打牌下棋,健健身、玩玩电脑,这一套在农村都不好使。"薛怀付表示,"虽然硬件跟不上,但养老服务理念却要赶上时髦,了解老人们最需要啥样的精神生活,我们就从哪下手。"
据了解,香城敬老院近期还要举办农产品大赛,让老人们晒晒自己地里的宝贝,由全体老人参与评鉴。目前,邹城市的乡村敬老院,都或多或少都为老人们划出了一块地,只是运作的方式不同,毕竟求同存异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老年服务工作势必向精细化、多元化发展,对农村敬老院来说,绝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城里模式。"邹城市民政局局长梁富华表示,"我们要根据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让各家养老院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开发出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提升老人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