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长达2600余字的序言中,冯小刚以刘震云好友和影片导演的身份追忆了《一九四二》从“有想法”到最终上映的全过程,此过程被冯小刚称为“不堪回首”。
冯小刚表示,在2002年和2004年,他曾经两度筹拍《一九四二》,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反映民族伤痛历史的电影未能立项。但最终还是在王朔的提议下,冯小刚“流浪的心才有被喊回到《温故一九四二》的归途上”。
那是2011年,整个这一年,冯小刚没有新作问世。而在之前的2010年,他接连推出两部作品——《唐山大地震》(2010年7月)和《非诚勿扰2》(2010年12月)。而正是在看似最为空闲的2011年里,王朔再次“催促”冯小刚将《温故一九四二》拍成电影,并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王朔说了一句话我很感动,他说如果你拍这个赔了钱,我帮你写个喜剧,咱们把它赚回来。”冯小刚在序言中这样写道。之后,才有了现在的《一九四二》的上映。
张艺谋曾说,好的文学作品是电影的母体。冯小刚对此表示赞同,他在新书《温故一九四二》首发仪式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电影需要有文学这样的非常有影响的母体。我也期待着能看到更多好的小说,能够给电影提供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基础。”
冯小刚还表示,期待与刘震云第四次、第五次的合作:“我就是非常幸运,能够在19年前遇到震云,能够看到他小说,种子在心里埋下,尽管有这么多年没有拍成,喘了几大口气拍过来,这也是一个天意,使我们在19年的时间里,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再做这个电影的时候,重新去看这个小说的时候发现,和19年前不同的东西。跟震云合作过三次,我也期待这有第四、五次的合作,期待着他写各种精彩的小说。”
《温故一九四二》(完整版)书影,书中不仅有影片原著小说,还收录了影片剧本和冯小刚的一篇序文。
剧本“还原”电影原貌
说到新版《温故一九四二》的出版,作者刘震云也一度非常迷茫:“这个小说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已经出过了,电影已经放过了,要不要把这个小说和剧本再合在一起出书,必要性有多大?”
这个问题纠缠了刘震云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最终,他说服了自己,决定把这本书重新出版。说服自己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九四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不管是从作者还是导演来讲,都超越了要把一个小说变成电影的概念”。
“字字句句是把刀”,这是导演冯小刚对刘震云剧本的评价。影片的剧本定稿被收入到新书中一起出版与读者见面,这是刘震云说服自己的另一重要原因。
19年间,刘震云对剧本进行了20多次修改才最终定稿,在此过程中,他深切体会到文学与电影的不同,“主要的区别是长度,在书里边很从容,但是到电影中的话它就是90分钟,小刚这样的大导演影院才能给你两小时,现在是两小时二十分钟。所以电影中的话,拍到了,剪下去的,可能在书里的剧本里边都存在,大家可以看得稍微更完整一些。”
新书《温故一九四二》的责任编辑安波舜也表示,通过电影剧本可以“还原”电影的原本面貌,读者不仅可从书中更全面、宏观地了解1942年中国错综复杂的时局,还能随刘震云条分缕析地深入灾难中更温情、更残酷,或更黑色幽默的细节。
而从名称上来看,书与电影最醒目的不同之处是电影删掉了“温故”二字,为什么要删掉呢?著名编剧史航认为,“温故”二字并未删掉,而是通过电影传达到了每个观众的心里,“电影少了‘温故’两个字,我觉得是损失,看完之后觉得不是,你只要看过电影,哪怕不喜欢人物的表演,但不可能淡忘这个电影,温就是温习、回忆,也是本能的,甚至不喜欢电影,也被迫回忆,所以‘温故’两个字删不掉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