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电影《一九四二》的原著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在北京举行首发仪式,作家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一起出席发布会。
齐鲁网12月10日讯(记者 李正) “至少要让他们像人一样死去”,这是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中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近日,由它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正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那段不为人知的灾难历史,几天之内迅速“发酵”,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也直接导致“1942”在2012年里成为可以与“2012”相媲美的数字。
12月6日,影片原著《温故一九四二》完整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首发式,书中收录了影片剧本的最终定稿。在新书发布会上,作家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坐在一起,共同回顾了《一九四二》从小说蜕变成电影的19年漫长历程。
19年前的“约定”
2012年11月29日,电影《一九四二》上映,随后获得巨大成功。之所以这么说,不是因为电影上映7天便突破2亿元票房,而是因为,当整部影片播完开始出字幕的时候,观众们没有立刻起身离场,大家都坐在位子上,默默地听片尾曲唱完。
导演冯小刚把这一幕描述为“挨了一记闷棍”,狠狠打在每一位观众的胸口,“是内伤”。而最早抡起这一记闷棍,则要追溯到19年前,冯小刚对好友王朔一个承诺般的“约定”。
1993年12月,河南作家刘震云的调查体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出版,首次将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历史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出来。而该书以史料整理和走访实录的文本样式与众人见面,很快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关注,并被冠以“中国灾难文学”的名义。
后来不久,“痞子作家”王朔读到此书,已经缔造起自己“电影帝国”(笔者注:1988年被称作“王朔电影年”,他的4部小说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的王朔深知这是一个“不得不拍成电影”的好故事。于是,王朔将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推荐给了冯小刚。
对于王朔的建议,冯小刚没有拒绝,他向记者坦言,第一次读到《温故一九四二》时,心里就暗暗决定要把它拍成电影:“我一口气看完,对本民族的认识产生了飞跃。小说没有故事,没有人物,也貌似没有态度和立场,主角写的是民族,情节写的是民族的命运。”
但对于90年代初还是“小冯”的冯小刚来说,拍一部历史巨制,他的底蕴还远远不够。于是,从那时起,冯小刚像是跟王朔有了一个默契的“约定”,更像是跟自己有了一个“约定”,他开始为实现这个“约定”而不断摸索、尝试……
一部小说和电影的“缘分”
《一九四二》是导演冯小刚和作家刘震云的第三次合作,第一次是小说《一地鸡毛》拍成了十集电视连续剧,第二次是小说《手机》改编成同名电影。与之前两次合作相比,这一次显得尤为“难产”。
记者在新版图书《温故一九四二》的封面上看到印有这样一句话:“一部小说和电影的缘分”。这句话出自冯小刚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不堪回首,天道酬勤》:“把《温故一九四二》这篇小说拍成电影的理由有很多,但我最想说的是,这是小冯和小刘的缘分,是一部小说和一部电影的缘分,是一个导演和一九四二年的缘分。”
“缘分”的说法,刘震云非常赞同,他在6日的新书首发仪式上也提到了此话,并幽默地表示,冯小刚的序比他的小说写得好,还提醒出版方长江文艺出版社应该给冯小刚发稿费,“这个序写得非常好,我提醒金丽红社长不要忘了给序的作者稿费,我们一人一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