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18日讯(记者 宋晓晖)兴济河里,野鸭子悠然游过;工商河两岸,亲水景观如画;舜耕路旁,中水灌溉的绿化景观内群鸟跳跃鸣叫。这是日前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记者和市人大代表共同查看城区河道整治情况时,记者见到的一幕。
城区河道整治工作,得到了众多市人大代表的共同关注,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相关代表建议就有8件。比如王万喜提出了实施兴济河改造精心打造景观河的建议,王尔宽提出了加强城市雨、洪水资源利用的建议。市市政公用事业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市按照“以中心城区河道整治为重点,逐步向外扩展;以主河道整治为重点,逐步向支流扩展”的步骤,分阶段实施整治工程。第一阶段,主要对东护城河、南护城河、西护城河及周边河道进行截污整治,主要解决护城河污染问题,截流64处排污口后,作为济南城市名片的护城河,恢复了往日水清岸绿、风景如画的历史风貌,顺利实现了护城河通航目标。
第二阶段是按照“市区结合、分工负责”的原则和“分批组织、压茬推进”的实施步骤,对城区兴济河、工商河、全福河等8条主要河道进行综合整治,主要解决城区主河道行洪能力不足问题,通过拆迁拆违、截污治污、清淤防洪、挡墙砌垒、市政配套、园林造景等措施,消除河道水质污染,增强城市防洪能力,完善市政设施配套,提升城市河道沿线景观。兴济河水质清冽,就是得益于这阶段的整治工作。期间,我市累计整治河道约59公里,拆迁拆违约30万平方米,河道清淤约35万立方米,敷设雨污水管线约57公里,完成工程投资约16.5亿元。城区主要河道行洪能力由5年到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到100年一遇标准,为城市安全度汛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市已经正式启动第三阶段的河道整治工作。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及“先干流,后支流”的整治思路,我市下一步将积极推进48条支流河道的整治工作,主要解决河道水质污染问题,实现可视范围看不见污水、闻不到臭味、旱季污水不入河道的整治目标。
记者在广场东沟中水处理站看到,从处理站流出的中水几无异味,该中水站每天可处理中水1万吨。目前,我市主城区建有集中式污水处理厂5座,总处理能力为66万吨/日;同时为缓解城市污水管网输水压力,减轻集中污水处理压力,提高城市污水分散处理能力,在城区河道周边建成工商河、南全福等9座污水处理站,处理能力6万吨/日。这样,我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了72万吨/日,城区主河道基本消除了劣五类水体,河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今年6月,我市确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恢复河道防洪功能,恢复河道自然生态为主要内容的雨污分流工程建设,2013年内将实现污水不直排河道的整治目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