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二
黄岛路市场人气依然旺
出场人物:安徽巢湖的王后平、胡霞小两口
在黄岛路32号租住的王后平、胡霞小两口也天天关注着中山路拆迁的消息,潍县路启动片拆迁公告上周发布时,他们特意跑去看了,黄岛路32号没列入到首批名单,他们的心可以稍稍安一安了。今年35岁的王后平是安徽巢湖人,虽说年龄不算大,但已经来青岛干小买卖整整11年了,“最早是我哥哥来青岛,在台东那边卖早餐,干得还不错。就把我也叫来了,我和媳妇一起来的。在台东明霞路干了两年,我听老乡说黄岛路这边生意挺好的,我们就试着过来做烧饼卖,这一干就是9年。”随着生意日渐稳定,他还拜师学艺,推出了江苏名吃“黄桥烧饼”,“一个烧饼6毛钱,便宜又好吃,可别小瞧这烧饼,我们全家就靠这养家呢。”王后平笑着说,“很多人说四方路、黄岛路这一带没落了,但我感觉人气还是挺旺的,特别是有特色的小吃、小东西什么的,我看好多个摊前还要排队才能买得上呢。”另一个吸引王后平的地方就是这里摊位租金便宜,带固定门头的一年年租一万多元,而像王后平这样只是在固定门头前支摊的每月只需600元,一年7200元。
凭着勤劳的双手、精湛的手艺,王后平、胡霞两口子一年净赚七八万元,如今两人已在老家盖了两层小楼房,花了三四十万元。说起在黄岛路的生活,胡霞还是挺满意的。“在这一带做小买卖的除了山东省内各地的,就属我们安徽的多,我们得空不仅能一起坐下来用家乡话聊天,而且还能找到人一起打麻将。”胡霞说,在青岛生活了11年的他们已经把青岛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不过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在老家上学的儿子,“儿子从小就在老家跟奶奶生活,我想让他过来这边读书,但他和奶奶都不习惯北方生活,我们也没办法。不过每年暑假都会过来呆一个多月,平时只能打打电话,还是觉得挺亏欠儿子的。”胡霞说。中山路改造已经启动了,在他们看来,这是好事,并不会为搬家一事而苦恼,只要买卖还能照干。
场景三
服装店铺忙“拆迁甩卖”
出场人物:经营服装店的李女士
“与城市共生的中山路是青岛的母脉,是青岛时尚繁华的街里,也是一条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齐名的商业老街……这条街上有你买第一个新书包的商店;有摆放着你第一块手表的柜台;有你与恋人约会的影院;有你举办婚宴的酒楼;还有你拍摄全家福的照相馆……”上述文字摘自青岛摄影家袁宾久于今年出版的影集《走过中山路》,今年50岁的他自小生活在中山路附近,有着浓到化不开的中山路情怀。“身着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楼”、“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这一段段歌谣唱出了中山路曾经的繁荣。
如今再走在潍县路、四方路等路上可以看到,道路两边商家几乎是清一色的服装店,经营规模较小,服装档次相对较低,服务大多定位在中老年人或者是儿童,相对时尚、高端的品牌很少。由于拆迁消息已发布,很多商家直接打出了“拆迁甩卖”的招牌,有一部分商家已经关门。记者上周末,随意走进其中一家女装店,店内三四拨客人,店家忙得团团转。“今天已经卖了五六千块钱,我看大家都是冲着拆迁甩卖过来的。”店主李女士说,要不是因为拆迁甩卖,平日里一天卖出一千块钱都很难。作为已经在此开服装店8年的老商户,李女士有说不出的感情,“你别看中山路、四方路一带门头小,还有点破,但却是外贸服装鞋帽聚集区,很多都是品牌货,每家店都有不少回头客。就是这两年淡下来了,东部、北部商圈升级换代得快,吸引年轻人的眼光。我们这边喊了多年改造没动作,流失了不少商户和客户。”李女士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