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当您发现身边有流浪未成年人和处于困境的流浪乞讨人员时,您可以拨打民政救助电话2211940或公安110。”连日来,许多市民收到了类似的短信。除此之外,济宁市民政局还印制了7000份“爱心救助卡”,在城区主要路口和主要道路两侧的大型电子屏幕上播放救助广告,建立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发现救助机制。
“流浪未成年人和身处寒冷、疾病等困境中的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及时有效地救助这一群体,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流浪乞讨现象成因复杂,具有流动性、随意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流浪乞讨人员活动的时间、地点和范围存在不确定性。虽然民政救助机构强化了街面巡查救助的力度,但是由于救助人员力量的限制,要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受助对象及时得到发现救助存在很大难度,做好救助工作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参与和支持。”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流浪未成年人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使流浪未成年人和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在第一时间得到帮助和救治,济宁市民政局正在完善发现救助机制,努力把救助服务网络编织的更加密实、更加有效。
去年,济宁市民政局在市、县城区街面设置了146个救助引导牌,为全市569个公安派出所、警务室和城乡社区等救助点统一制作了标志牌。今年,为进一步做好寒冬救助、主动救助,保障好流浪群体的生命安全,民政局印制了7000份“爱心救助卡”,通过交通和环卫管理部门免费发给城区的出租司机和环卫职工,方便他们提供线索;争取移动、联通公司的支持,通过短信平台向城区手机用户群发了救助提示短信,动员爱心市民参与;争取市政府应急办、公安交警部门的支持,在城区主要路口和主要道路两侧的大型电子屏幕上播放公益广告,并协调卫生、教育部门在医院、学校的室外电子屏上播出滚动字幕,向市民作出提示。下一步,民政部门还打算借助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利用公交站牌、候车亭、液晶显示屏以及地名标志牌、社区服务中心电子屏幕等设施,通过公益广告、宣传彩页等方式,努力将爱心救助覆盖到每一个角落。
另据了解,近年来,济宁市通过提供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查找亲属接回、护送返乡、临时安置等方式,每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约8000余人次,其中济宁城区约3000人次,救助任务十分繁重。在实际救助工作中,面对博取同情、借机讨要钱财的职业乞讨人员和习惯于流浪生活不愿接受救助的人员,救助机构时常面临着尴尬和无奈。在此,提醒广大市民要善于辨别和正确运用自己的爱心,对真实处于困境、需要帮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联系民政救助机构或公安机关进行救助;对职业乞讨的,不轻易施舍;对强要恶讨和胁迫、利用未成年人、残疾人乞讨的,及时联系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记者 晋森 通讯员 高勇)
政策链接>>
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前款规定情形的,不属于救助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