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兴展示民俗绘画。
刻画。
烤羊皮鼓。
杨成兴和徒弟一起唱端公腔。
在杨成兴的院子里,他的两个徒弟杨成民和胡乾明正在炉子前烤三只羊皮鼓。
那天,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烘烤后的羊皮鼓面上不断地冒出热气。“唱端公腔用的羊皮鼓,平时放着很容易受潮。每次表演前,都要在炉子上烤一烤,这样敲出来的声音脆。”杨成民边说边敲羊皮鼓,听听音色。
换上唱端公腔的戏服,杨成兴抽空就和他的徒弟一起在院子里唱上两段,“一是怕自己生疏了,还有就是要让我的徒弟能学的更多。”杨成兴说,湖上渔家偶有续家谱或还愿的,都会请杨成兴师徒三人去表演。
微山湖端公腔发源于鲁西南地区,又称“端公腔”、“端鼓腔”,是微山湖渔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历史上,它是渔家祭湖神、续家谱的传统民间曲艺,在船头上表演。杨成兴告诉记者,他是端公腔的第六代传人,传艺全靠口传心授。
因为耗工夫,现在有耐心跟着杨成兴学端公腔的人并不多了。在微山湖区,能像他这般正宗的端公腔艺人,更是少之又少。“他俩能愿意跟着我学,我感到很欣慰。这是咱微山湖上的传统曲艺,只要有人肯学,我相信它就能一直流传下去。”杨成兴拍着他徒弟的肩膀说。
在杨成兴的工作室里,他把一张方方正正的红纸叠了几层,拿着剪刀,开始裁剪。只见杨成兴手法娴熟地左剪右剪,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中间没见有断开。大约用了三分钟,一张漂亮的剪纸已呈现在他手中。
这是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之一,表演羊皮鼓前,需要搭个戏棚子,光搭戏棚子就需要三、四天的功夫。这些剪纸是戏棚子的装饰品,有的剪纸悬挂在棚子里,有的剪纸贴在棚子里。杨成兴的屋里挂的十几幅民俗绘画,他告诉记者,这些画都是他自己画的,一个端公腔的戏棚子里一般要挂大约20幅,而画这么一幅,就要用去10到20天。
记者惊叹于他这剪纸的熟练,不依靠图纸,就能剪出一张漂亮的剪纸花纹。“我从6岁开始学习,到现在足足有28年了。所以剪纸、刻画之类的,我早已不用画图比着弄了。”杨成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