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建设的北湖新区西北回迁片区。
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及城镇化,今年济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大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力争年内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从中央到地方,都将推动城镇化进程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突破口,济宁新一轮城镇化版图将如何绘就?2月2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济宁市住建委主任柳景武。
《济宁新闻》:自2008年济宁城市规划调整以来,济宁城区突破煤矿塌陷地、湖区、运河等制约瓶颈,现已形成市中区、任城区(济北新区)、高新区、北湖新区“四马拉车”、竞相发展大格局,请您介绍一下济宁城市建设的发展状况。
柳景武:2009年5月20日,《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获得省政府批复,此次总体规划包括市域、都市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其中将中心城区规划成“H形”。
目前,“三河六岸”开发和老城区东南片区改造全面启动,重点发展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北湖新区形成滨湖片区,正在加快推进;济宁高新区以廖沟河景观打造和系列科技场馆建成为标志,继续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济北新区任城行政中心正式启用。
2012年以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制定《加快推进城镇化实施方案》,将城镇化建设具体分解落实到14个市直部门和12个县市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6.13%。近期,省政府已批复同意济宁调整部分乡镇街行政区划,分别对5个乡进行撤乡设镇,对2个镇撤镇设街。
相对于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的目标,济宁还差十个点,要赶上全省平均水平,任务相当艰巨。
《济宁新闻》:目前,您觉得济宁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哪些问题?
柳景武:经过几年努力,尽管济宁的城镇化率明显提高,但与先进兄弟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济宁城镇规模较小,仅从人口规模来看,中心城区共有117万人,在全省17个市居12位;10个县城除邹城、曲阜超过20万人外,大都在10万人左右,鱼台、汶上只有8万多人;全市114个乡镇驻地人口3000人以下的有9个,最高的只有4.6万人。而且分布不均衡,建成区户籍人口多的近4万人,最少的还不足2000人,差距近20倍;
同时,基础建设方面也表现出诸多不足:设施落后、功能单一,发展空间和辐射能力弱,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和对农村经济的服务带动能力差。另外,主导产业不突出,导致工业、服务业都比较薄弱,大部分小城镇未形成规模的工业,农民进入小城镇生活后,就业岗位不足。
另一方面,城镇化速度慢。数据显示,2005-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增加了8.27个百分点,年均增幅1.38%;全省城镇化率增加了5.95个百分点,年均增幅0.98%;而济宁城镇化率只增加了3.61个百分点,年均增幅仅为0.61%。县域城镇化水平更低,除兖州、邹城、曲阜、北湖新区、高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外,其余的基本在30%左右,鱼台、嘉祥、梁山三县还不到30%。
《济宁新闻》:您认为济宁市城镇化的发展潜力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柳景武:既然有差距和不足,就意味着有更大的潜力,还将大有作为。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正逐步完善,中心城区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重点片区开发等各类专业专项规划正加紧编制,都市区同城发展规划、专项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小城镇建设规划也同步进行,为加快推进城镇化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