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走在司法康庄大道上的兴隆庄法庭
“我们兴隆庄法庭位于兖州市兴隆庄镇政府驻地、兖邹公路东临,三层的楼房,既不失庄重,又落落大方,环境优美,窗明几净,建筑总面积620多平方米,加上院落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是1996年8月改建而成的。现有工作人员7名,其中,庭长1人,副庭长2人,书记员3人,法警1人,辖区是兴隆庄镇及国家大型煤矿—兴隆庄煤矿,人口有10多万。”刘庭长见到记者来,热情地介绍起来。
法庭十年“三零”
走进审判楼,进入会议室,记者看到四周墙壁挂满了各类荣誉匾牌,记者粗略的看了一下,近几年的有:山东省“五化法庭”,济宁兖州市委政法委“人民满意的好法庭”、“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济宁中院“模范法庭”、“集体三等功”等等。
“我们庭每年结案数量都在400件以上,公开审判率、审限内结案率均为100%,简易程序适用率、调解结案率均在80%以上。十多年啦,都没有投诉、上访和矛盾激化的案件,党委政府很放心,法院领导也很满意,四乡八里的群众都很信任我们,有点磕磕碰碰的事都愿意来法庭咨询咨询,能劝导的就当场解决了,很少有对簿公堂的。”一位在法庭呆过十多年的老同志赵庭长接过话茬说道。
十多年案件零投诉、零上访和零矛盾激化?记者向法庭刘庭长求证原因。
“除了法律有特殊规定,所有诉讼环节全部公开透明,我们把人民陪审员作为重要的司法资源,把陪审制度作为司法公开民主的重要载体。庭里的案件陪审率接近100%。陪审员来自民间,源于基层,老百姓离得近、信得过。”
人民陪审员陪审率100%?与“三零”有什么关联?这些都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正巧看见了端坐在审判席上的一位女陪审员,趁着休庭,记者围拢了过去。
陪审
四年参审四百案
“我是法院的人民陪审员,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不穿法袍的法官”。套用一句官话,我们既是法院的审判员、调解员、宣传员,又是法院的监督员、联络员。我本人姓双,是旁边镇政府的妇联主任,四乡八里的群众信任我,有个纠纷过节啥的,都愿意给我说道说道。我离着法庭也近,所以我主要负责陪审这个法庭的案件。四年多了,在法庭陪审400多件。你们不用怀疑法庭十多年没有投诉、上访、矛盾激化案的事,我在镇政府工作十五年了,我看得比谁都清楚。实际上,这很难做到,因为兴隆庄镇处于压煤搬迁区,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地征用搬迁、青苗补偿纠纷”。双主任接着说起了自己去年陪审的一起案子……
2002年以来,曲阜养殖户刘某承包了兴隆庄镇某村的鱼塘养鱼,合同期15年,未想到2009年以后,因压煤造成鱼塘岸沿也随着塌陷下沉,随着雨季到来,所养的鱼几乎游走流失大半,因鱼塘不规则剩的鱼也很难捕捞,这让辛苦了多年的刘某欲哭无泪,去找村委会,得到的答复是鱼塘因煤矿挖煤塌陷,村里无责任;找煤矿去解决,煤矿则说塌陷的鱼塘早已征用补偿给村委会了。群众的善意提醒让刘某想到去法庭讨个说法。刘某一纸诉状将村委会、煤矿告上了法庭。法庭见刘某家庭困难,为其办理了诉讼费缓交,并请来陪审员双主任参见了合议庭,陈法官看到被告村的村主任的名字,想起来自己和村主任是小学同学,即主动提出了回避申请,将案件转交给其他法官处理。法官们多次趟着泥泞实地勘测鱼塘,几次求助渔业局的专家考证养殖损失,并调取了有关的征地补偿文件,陪审员则发挥和村干部比较熟悉的特长,多次做调解工作。最终促成刘某和村委会达成了补偿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