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一个福清留英学生的日记
2008年经济危机,房地产市场受到严重冲击,福建人的热门行业之一装修也出现大规模的萎缩。许多福建人卷铺盖返乡,老一代福建人开垦过的淘金路,日渐荒芜。然而福建人拼搏和冒险的精神却从未熄灭,新一代的福建人,他们以留学生的身份,如雨后春笋般,悄无声息地增长了起来。据统计,目前,英国华人中的福建人近15万,其中福建留学生就有2万人。
“当我们离开家乡”
2009年秋的一天,英国威尔士斯旺西,天降暴雨,海水奔涌。雨停后,13个稚气未脱的福建青少年,拉着行李箱,操着福清话,来到这个宁静的小城。他们四处张望,满脸疲惫,眼睛里却分明流着光。他们中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16岁。
阿瑞,17岁。临行前,妈妈对她说:“你出国家里已经花了太多钱,以后就全靠你自己了。”
阿峰是个大个子,在一群人里最显眼。2013年3月21日,回想起三年多前的那一天,他告诉记者:“家乡的朋友个个都出国了,去日本的,去美国的,出国在我们那特别平常,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阿瑶,3岁时爸爸背井离乡远到荷兰打工,12岁时妈妈去荷兰和爸爸汇合。她和弟弟跟着外婆生活,定期领取爸妈寄来的生活费。阿瑶的父母在荷兰没有合法身份,所以不能回家看望他们。阿瑶19岁这年,听从爸妈的安排决定出国。她找到福清当地一家中介公司,付了中介费2.5万元人民币,办好留学手续,含泪告别了外婆和弟弟,远赴英伦。
这群远道而来的福建小留学生,当中的一些未成年人被学校分配到当地周租100镑的Home Stay;另外一些人自己在外租房。阿丽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女孩,她说Home Stay的房主对他们不好,承诺包食宿,到后来就只提供早餐。因难以承受Home Stay的高额房租,阿丽和其他几个同伴在半夜里偷偷搬了出来。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虽时刻结伴而行,但各自内心的恐惧感却与日俱增,当初的新鲜感很快被听不懂的课程和日渐拮据的生活冲淡。
辛苦的留学路,还好有你”
在英国的福建留学生,从他们离开家的那天起,大部分家庭不会再支付他们之后的花费。他们混迹于大大小小的餐馆外卖店,自食其力。阿瑶说她刚到英国时,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工作很不好找。阿松,刚到英国时19岁,是他们这批人里第一个找到工作的,工作是在一家自助餐厅洗碗。餐厅打烊时,都会倒掉大批食物,阿松每天背一个空的登山包去上班,下班时把剩食装满大包,背回家分给大家吃。
阿瑶说,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外卖店打杂。她留着齐刘海,婴儿肥未消,手足无措地站在火光四溢油烟滚滚的厨房里。老板让她盖盒盖儿和剥洋葱。阿瑶说,她每天剥洋葱都剥得泪流满面,但自己什么也不会,也做不了其他的。慢慢地,她学会了接电话点餐、算账,到熟练应付所有前台的工作。“都不知道当时自己怎么做到的”,阿瑶说。
阿丽,兼了三份零工,每天早晨9点到11点去海边的小旅馆打扫卫生,中午去一家中国自助餐端盘子,晚上到印度餐馆打工。在印度餐馆工作,两晚才给35镑。不过阿丽说,当时觉得,“只要能赚到钱就好。”
阿瑶提到她曾经遇到的一个的老板,客人塞到服务员手里的小费,他全都伸手要回去。一次阿瑶打工时发起高烧,老板表面对她嘘寒问暖,却背地里扣掉了她一个小时的工钱。阿瑶现在说起这些,并没有露出任何委屈辛酸的神色,只是当个笑话讲给大家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