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1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网日前发表评论称,合作代替排他,这已愈发成为国际主流。所以,北极划分问题因强烈的经济属性而与上述实例类似。北极首先是多国合作之地,而非排他占有之所。北极理事会的这次“扩张”再次说明了这一点。
文章摘编如下:
5月15日,北极理事会接纳中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成为该组织正式观察员。这是这个主导着北极大陆架划分及该地区资源归属、航道走向的国际组织极为重要的一次“扩张”行为。这意味着历来封闭的“北极俱乐部”开始打开大门广迎宾客,北极盛宴参与者开始扩大。合作战胜了排他,这无疑是当下国际主流价值观的鲜明显现。
北极问题两大核心为资源归属和“北极航道”控制。其原油、天然气分别占全球未开发储量的15%和30%,而冰层融化后形成的“北极航道”则可大大缩短欧、亚、美三洲之间的海运距离。故此,自北极因全球变暖而开始具备开发及通航前景后,周边国家的文武较量就从未停止。
无论资源还是航道,都以北冰洋大陆架划分为直接前提,两问题也因此被插上了“主权”标签。但实际上这两个问题都呈现出经济属性强于主权色彩的面目。
资源开发一向以国际合作为主要内容,眼下全球各地大型石油天然气田大多由英国媒体所列举的“新七姐妹”当下全球炭氢能源开发领域最大的七家大集团来开发。被用来衡量这些集团的要素首先是技术和资本,主权色彩已经相对淡化。
一个鲜明的实例是中国和俄罗斯的大型能源集团能够参与到由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后油气田开发中去。对于资源,美国要控制的是整个市场,这是一种“门户开放”。以当下国际格局,这种政策虽最为符合美国利益,却也并不极端有损别国。
简单的说,用钱购买资源要远比武力抢占资源来得实惠。每个国际关系主体都是利益精算师,因资源而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了。即使是在北极问题上一向表现得强硬的俄罗斯也已在自己的北极大陆架油气开发中引入了美国埃克森美孚这个合作伙伴。近些年俄罗斯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所打的两场天然气“冷战”都让莫斯科自己受伤,这是深刻的教训。
俄罗斯的天然气“冷战”恰恰与航道问题类似,因为两者核心都是大宗商品物流路线。轻易切断这些路线所带来的伤害不仅是指向对方的,更指向自己。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轻易祭出自绝于国际贸易体系的行动。近些年显得最为“动荡”的国际航道枢纽当属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但其一直运转良好的现实恰恰说明了各方均不愿轻易将其切断。相反,严重扰乱了正常国际贸易运输的索马里海盗则招致多国海军联合围剿。
合作代替排他,这已愈发成为国际主流。每一个国际关系主体都追求在国际格局中地位的上升,但在现有体系下用经济合作的手段来达成这一目标远比武力挑战更加实惠,也更加现实。
所以,北极划分问题因强烈的经济属性而与上述实例类似。北极首先是多国合作之地,而非排他占有之所。北极理事会的这次“扩张”再次说明了这一点。(方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