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5月24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英国版报道,拉大提琴的女子,总是给人以古典优雅的印象,而记录英国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又赋予了这个形象更华丽的内涵与神秘感。在伦敦古典音乐圈,活跃着一名拉大提琴的华裔女子,她就是古典音乐界小有名气的华裔大提琴家林研(Linda Lin)。
林研的琴声,洋溢着自然的情感、饱满的激情、充沛的活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强大的感染力让人无法不伫足倾听,将我们带入另一个精神世界。她形容自己的琴声是“热情浪漫派的大提琴”。
今年6月,林研在即将在英国推出她的首张个人专辑。在专辑推出前夕,记者专访了林研。初见林研,她洋溢的热情、爽朗的笑声很快就感染了记者,健谈的她畅谈了自己与大提琴的情缘。
辗转三国 感悟乡愁
林研4岁半开始学琴,8岁随父母移民澳洲,18岁来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继续大提琴深造。毕业之后,2011年,她获得了制作人的赏识并开始筹备录制个人首张专辑。经过两年的悉心录制剪辑,专辑将于下个月正式发行。对此,林研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之情,她介绍说,在这张专辑中,收录了三首著名的大提琴作品:法国作曲家弗兰克(Cesar Franck)的《大提琴奏鸣曲》,美国作曲家塞缪尔·奥斯本·巴伯(Samuel Osborne Barber)的大提琴协奏曲以及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的作品。
这三首曲目都是林研从小就开始练习的,她介绍说,“三首我都非常喜欢,也非常荣幸能以他们来作为首张专辑。前两首曲子都非常浪漫,其中法国的这首曲子原本是小提琴的,是作曲家写给朋友的结婚礼物,后来改编成为了大提琴奏鸣曲。”
林研热爱浪漫的曲目,她形容自己的琴声是“热情浪漫派的大提琴”,但她却对专辑中的第三首情有独钟,她直言:“这首曲子非常能代表我,它饱含了浓浓的乡愁,作曲家也通过琴声表达了自己辗转多国最终回到故乡的经历。我出生在中国,后来到了澳洲,现在又来到英国,虽然如此,但我永远记得自己的根在中国,所以我拉起这首曲子时感同深受。”
正如林研所言,跨越半个地球的人生轨迹给了她更多的沉淀与感受。在3个国家,林研学到的是不同的东西:“在中国,我练了很多基础和技巧,这给我打了非常好的基础,后来到了澳洲,我的老师也是华人,也非常严格,除了练习技巧,他也教给我了许多音乐的背景。”而在英国,多元文化和浓郁的艺术氛围又给了林研更广阔的视角。正是因为辗转多国的经历,才给了她音乐演奏上更多的感悟。许多东西小时候练琴时并没有体会到,比如离家的思乡之情,现在就能把感情投入到大提琴里去演奏。
放弃法律投身音乐
虽然在音乐界已经小有名气,但与许多音乐家不同的是,林研从小的梦想并不想从事音乐工作,反而想成为一名律师或从事金融行业。在上大学之前,她甚至已经填报了律师专业。她回忆说:“那个时候,我已经报了法律专业,其实我当时的想法是当一个朝九晚五的律师,然后把音乐作为自己的爱好发展,为朋友亲人拉琴,并没有想要当音乐家、大提琴家,听说十年才能出一个大师,所以我都觉得音乐家有点遥不可及。”
但入学前的一次旅行,彻底改变了林研的命运。那是林研第一次来到伦敦,第一眼便爱上了这个城市,她去了各大景点博物馆,也到了皇家音乐学院参观,被伦敦浓厚的艺术氛围深深地吸引住。回澳洲之后,正巧参加一个大师班,林研遇见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弦乐系主任、大提琴家David Strange。“David听我拉了没2分钟,便让我停下来,开始我以为我哪里拉错了,没想到他和我说:"听说你要学法律,如果你要是不来英国学习音乐的话,你会对不起你自己。"林研说。听完David的话,林研很受鼓舞,后来与家人商量之后,放弃了法律专业,毅然的背着大提琴只身来到了伦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