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来,黄金价格暴跌引发国内“抢金”热潮,据中国黄金协会数据,今年一季度国内黄金消费总量为320.54吨,同比增长2.6%,有媒体甚至称“中国大妈”打败了“华尔街金融大鳄”,显然投资客认为“金价降不了多久就会上涨”,但事实却是事与愿违。进入5月以来,黄金在经过一番小幅反弹之后又继续下跌,媒体又称“中国大妈基本被套牢”。日前,记者来到市区几家金店发现,鲜有人购买黄金制品,买的也多以购买小件为主。同时,商家现货也十分有限,在黄金价格波动下探的今天,黄金经销商明显“忌讳囤货”。
金价“跌跌不休”,中国大妈心生胆怯
在这一场抢金潮中,中国大妈们被看作是主力军,她们不再像往日在菜市场那样斤斤计较,买金子如同买白菜,出手阔绰、豪不犹豫,舆论戏称她们为“中国大妈”。随后,国际金价出现了明显的企稳迹象,金融业大亨高盛集团似乎也停止了推荐做空黄金。有网友感叹:“华尔街分析师抵不过中国大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从5月9日开始,国际金价的触底反弹行情宣告结束,新一轮的下跌开始启动,而且这一跌就是“八连阴”,纽约现货黄金8个交易日跌幅接近8%,盘中丝毫看不到止跌的迹象。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跌幅也达到6.2%,17日报收275.11元/克。记者留意到,上周,上海某著名黄金品牌千足金官网价格从378元/克悄然降至369元/克,每克下调9元。
市民李女士于上个月16日购买了160克金条,本来以为自己购买时已经是金价谷底,但让李女士没想到的是,一个多月过去了,自己竟然“被套上了”。记者帮李女士算了一笔账:4月16日,李女士购买黄金时的即时价格为360元/克,加上每克8至10元的加工费,李女士共花费了5.9万元,而就在记者采访时,5月27日,金饰品的回购价仅为365元/克(计入加工费),这么一算,她当初投资的160克黄金价格降至5.84万元,与购买时的成本价相比,李女士损失了600多元,也就是每克黄金亏损4元左右。李女士连叹:“再也不买黄金了,现在悔死了!”
黄金销售急转直下,多数人持观望心理
记者了解到,经过4月份的首波降价,很多消费者购买黄金的热情高涨,在本来是淡季的4月份,不少商场的黄金销售量比平时翻了好几倍,这种异常的现象在这几年很少见。但进入5月以后,黄金价格再次下探,这次,消费者对待黄金价格下跌相对比较理性,不再盲目出手,更多的是观望。在商场内有消费者也告诉记者:“超过330块钱就不买了”。
前日上午,记者在太白楼路上的几家金店发现,黄金销售热潮明显退去,少数门店里仅三三两两看黄金首饰的消费者。一家品牌黄金专卖店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上月15日,金价降到330元/克左右,引发了许多市民前去金饰店“抄底”抢购,柜台被围得水泄不通,许多款式都买空了,现在展柜里陈列的大都是这几天新进的款式,销量已大不如前。在另一家店铺,记者看到前来黄金柜台前观看的人不少,但极少有人购买。“4天前这只手镯要19365.5元,今天降了251.5元,幸好没买,说不定过两天还得降,再等等看吧!”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看来,黄金市场价格不稳,“等等看”的观望心理是抢金热“退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手记
中国大妈不买黄金还能买啥?
我们常说,一哄而上是投资大忌。中国大妈用这招战术对赌全球黄金市场,亏损再所难免。可是,中国大妈的忧伤又有谁能懂呢?黄金当白菜买,理财变破财,中国大妈的遭遇虽和自身金融素养有关,但实际上也折射出我国投资渠道狭窄的现实。对于多数居民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上升,使得单纯依靠存钱作为保值增值的理财方式早已行不通。但纵观当前投资市场,股市“跌跌不休”,楼市遭遇多重调控,老百姓能够参与的投资渠道少之又少,如果不投资,自己那点退休金跑不过CPI,缩水了又该怎么办?因此,大妈们蜂拥而上抢购黄金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