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派:
对于“毕业撕”和“毕业扔”之类的毕业狂欢,你说是因为学生考学的压力大吗?压力大不是糟践书本和物品的理由,生活中谁没有压力?但是沉浸在毕业狂欢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他们只是在恣意宣泄着青春的激情和内心激动,希望这些狂欢的学子们能够理性下来,不要把另类的宣泄当成是自己的“毕业礼”。
说到底,撕书是一种文化暴力,是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反文化的丑陋行为,撕书不仅人为地制造了校园垃圾,污染了校园环境,而且人为地制造了文化垃圾。这些书籍留给学校集中处理也好,哪怕赠送给低年级的、明年将要高考的学生,也都是有价值的、有积极意义的做法。将课本、书籍随手撕碎扔掉,显现出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成熟。
毕业季≠毕业撕
毕业之前,育才、一中、实验中学等学校的学生都开始撕书了。又是一年“撕书季”,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撕书就这样“司空见惯”地成了毕业之前不可或缺的“行动”,无论是在象牙塔,还是在中学校园,毕业季里那些漫天飞舞的纸屑,似乎都在诠释着一种与过去“决裂”的决心和宣泄,代表着中国的学生们对教铺书籍的“不喜欢”“不信仰”。正如很多毕业生所言,“我们只是想发泄一下内心积聚已久的压力,放松一把。”其实,对于每一位从学生时代走过的人来讲,这种宣泄似乎都能从心底理解。与其说这是一种宣泄,不如说是一种彻底放松,没有压力的释放。毕竟,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之下,中考、高考似乎都直接与很多人的“命运”直接挂钩,学生时代的每个阶段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和负担,没有几个人敢于任性的放松,无拘的释放。正因如此,学生们视书本早已不再是带给他们精神食粮的书本,对书本、对知识的态度也不再停留在“信仰”“热爱“的高度,而是过多地被赋予了“利益”的考量,“压力”的反衬。撕书,在某种程度上影射着一个社会对知识的不尊重、不热爱,它不代表着一种正确的举动,更不能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我们不仅不能纵容它,更不能孤立地看待它,在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背后,我们更应当看到当下教育体制下存在的问题。正如很多有专家评说,“撕书代表着中国学生缺少毕业礼。”其实,更缺少的是一种对知识的信仰与热爱,毕竟,我们不能总是戴着“势利”的眼镜,单纯地将知识视作美好未来的“敲门砖”。(记者 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