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析泉城“缓堵之道”
优化道路资源发展中运量公交
完善公共交通实行错时上下班
建设BRT为骨干的城市交通网
轨道交通与公交互补缓解拥堵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如何缓解济南的交通拥堵状况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昨天下午,2013济南政协论坛召开,政协委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们纷纷就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城市交通体系建设方面的问题建言献策。
公共交通体系建设需重视解决好五个问题
市政协常委,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徐天祥认为,济南市在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解决好规划先行、立体交通、公交优先、轿车限行、科学管理五个方面问题,按照立足长远、分步实施、统筹全局、重点推进的原则,交通拥堵的难题才能得到破解。
徐天祥认为,规划先行,是指城市规划要体现济南市复合型功能、现代化发展规律,并发挥城市规划的刚性约束作用。在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快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的立体公交系统,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在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方面,要坚持财政支持优先、土地配置优先、路权使用优先、公交基础设施优先、科技投入优先原则。在轿车限行方面,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尽快出台抑制轿车出行需要的政策。
在科学管理方面,要理顺体制,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经验,成立交通管理委员会,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将交通运输、公安交警、市政公用等部门的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为一,建立全市公开透明信息化平台。要加强道路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加大对机动车等违法交通行为的整治力度。加强难点区域的交通管治,逐步打通“断头路”、“丁字路”、“瓶颈路”,解决一批“堵点”、“慢点”和“乱点”。
优化道路资源分配支撑公交都市发展
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汝华认为,目前,济南市公共交通发展存在增长乏力、路权分配失衡、公交吸引力下降、运能和运量不足等问题。
张汝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以建设公交都市为目标,通过完善公共交通管理政策、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增强公交吸引力等,赋予公共交通优先路权,不断强化城市公交的基础性与主体性地位。同时,要努力提升公共交通的承载能力,不断创新交通管理手段,加强宣传引导,分阶段、分目标,逐步引导居民树立优先选择公共交通,以小汽车为补充的出行方式和理念。
加大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工作
市政协副秘书长,民革济南市委副主委,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聂爱华认为,完善的城市公交系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主干网大运量系统(地铁、市郊铁路)、次干网中运量系统(轻轨、现代有轨电车、BRT等)、主体网低运量系统(常规公交)。
聂爱华认为,由于低运量系统的建设已接近饱和,大运量系统又受规划、投资、建设等条件所限,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因此,建设和完善以有轨电车、BRT等为主的建设工期短、投资规模小、技术成熟稳定、更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中运量系统,已成为缓解交通拥堵、实现绿色出行最为现实的破题方向。为此,聂爱华建议,一是要尽快就中运量系统网络规划和系统制式选择进行决策,二是对现有中运量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挖掘潜力,三是在泉水敏感区进行中运量示范线路建设。
交通管理方面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
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综合交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吕安涛认为,探讨济南交通的“缓堵之道”,必须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在规划理念、停车管理、公交发展、时间调控、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完成根本性转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