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跨越发展,这与聊城实现科学跨越的目标完全吻合。”聊城市市长王忠林介绍,用好国家赋予聊城的中原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地区性交通枢纽、重要产业基地、鲁西内陆开放试验区、区域合作北部门户等功能定位,积极争取在项目审批、基础设施、资金配套、转移支付等方面享受中部地区政策。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以济南为核心,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周边6市组成的圈层区域。经过交通、信息、产业等要素融合,该圈层产业协作日益紧密,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去年仅6市在济南注册的大型企业总部就超过70家。
东阿阿胶、时风集团、中通客车、信发集团等聊城市巨无霸企业内,来自济南的“星期日工程师”越来越多。这种景象宛如上世纪助力苏南工业大发展的上海“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促进了聊城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对接。
“充分利用好省会济南和东部先进市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上的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是提升聊城产业层次,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关键所在。”林峰海介绍,做好“东融”文章,西部新经济隆起带建设亦不容忽视。数据显示,涵盖枣庄、济宁、德州、聊城、菏泽等5市的西部隆起带,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其中煤炭储量占全省80%,水资源调配能力占全省36%,形成了工程机械、有色金属、专用汽车等产业体系。该经济区一方面处于产业大发展机遇期,一方面处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城镇化优势的关键期,“聊城融进去,就会顺势而为,获得新发展。”
为构筑融入两大省级战略发展的大平台,聊城市划出经济技术开发区、茌平县、东阿县“三角区”的100平方公里,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投资就达209亿元,实现交通通信及要素市场、公共服务一体化,打造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带动聊城加快对接、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西部新经济隆起带。
县域是跨越赶超的主战场
县域经济是聊城经济的主体,是跨越赶超的主战场。如何激发县域活力,成为聊城政府和学者致力研究的问题,并期望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总结先进经验,以期形成各县(市、区)生龙活虎、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由各县(市、区)长兼任园区书记,一周内全部到位。”林峰海曾在聊城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上果断提出;要搞好体制创新,以县(市、区)长兼任园区书记为契机,进一步大力推进镇企园合一,理顺园区的发展体制。要搞好管理创新,在人事、财政、审批等方面赋予园区更大的自主权,激发园区发展活力。要搞好政策创新,在资金、土地等要素安排上向园区倾斜,促进企业集聚,打造特色产业,壮大产业集群。要搞好统筹创新,将园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到二、三产业就业,搞好农村社区建设,打造工农城乡一体发展的示范区。以超常规的措施,推动园区完善体制,是该市刺激县域经济,实现赶超跨越的关键一步。目前,各园区书记已全部到位。
总结各县市先进的发展经验,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也成为聊城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一个捷径。
茌平县的大企业撬动,成为一个有力范本。2010年,位于聊城市西部的茌平县成为鲁西地区首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城市。从欠发达县到全国百强县,这与茌平坚持工业强县密不可分。据了解,从2008年至今,累计实施总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达到912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269个,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92.6亿元,全县形成了铝加工、密度板、味精、纺织、制药、聚氯乙烯等6大产业集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