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走势像一个‘U’字,这是由于冰川侵蚀和展宽而形成的槽谷,如果是泥石流作用只能形成‘V’形,这也是冰川地貌的一个有力印证。”杨教授表示,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对底床和谷壁不断磨蚀,将原来的谷地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的形状,冰川融化后,这些石头也就留在了这里。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教授赵松龄说,正是这条壮美的“石河”让大家对研究崂山曾存在古冰川活动抱定信心。洪水和泥石流确实有“搬运”的作用,但崂山却没有存在洪水冲刷的地形特征,所以他推测在一亿多年前,最原始崂山山顶可能是浑圆的,上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川,许多巨石、泥土曾经都藏在冰川里,随着重力因素不断运动,而冰川慢慢融化之后,这些巨石就像“轻轻”落在这里了一样,于是崂山出现了“叠石”、“飞来石”等独特的地形地貌,都可以根据冰川的理论进行解释。“此外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崂山第四纪古冰川沉积物孢粉组合中云杉、冷杉的含量较高,部分样品中冷杉的百分含量超过13%,反映在冰川时期气候寒冷。末次盛冰期前,中国东部曾为冷湿气候环境,完全具备形成冰川的气候条件。”赵松龄教授分析指出。
冰积物上建房“稳如泰山”
除了华严寺外,在崂山东侧从黄山社区到仰口一带,绵延10多公里长的漂砾海滩与延伸入海的古冰舌,共同构成了崂山特有的冰碛海岸。“这是我国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上,唯一的一段冰碛海岸。”徐兴永研究员指出。在巨峰束住岭有冰碛堤、终碛、冰川拖动等冰川地貌,在北九水景区有高悬的侧碛、巨砾搬运、漂砾、冰坎等冰川地貌,与会专家也一一前往这些地方实地勘探。
“其实崂山几乎所有的寺庙、村落都是建在冰川冰积物上。我们通常看到的冰川晶莹透亮,其实里面都是土壤、石块,而冰川融化之后,就形成大片大片的冰积物,非常有助于挖地基建房屋。虽说从剖面图中可以看见土层中石头大小不一,但房屋建在上面却 ‘稳如泰山’,原因就在于冰川重力很大,压实的沉积物很稳固。”徐兴永研究员说,除此之外,冰川冰碛物中矿物质丰富,崂山茶、樱桃都种在冰碛物上,自然口味与众不同,营养丰富,崂山矿泉水富含矿物质,这都和古冰川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过实地勘探以及学术交流会上热烈的讨论后,大部分专家认为崂山发育典型而系统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保存系统的第四纪冰川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不过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崂山发育的泥砾混杂堆积和异地搬运的巨型漂砾是洪水或泥石流搬运形成的。
科考助力地质公园申报
■影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研究中心研究员钱方教授表示,崂山作为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典型意义的花岗岩地貌类型及白垩纪海相地层典型剖面,特别是发育中国东部最为典型、系统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等国内乃至国际罕见地质遗迹,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普及教育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完全具备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的条件。申报国家或世界地质公园,对提高崂山的科学品质和科学内涵、保护崂山地质遗迹、提高崂山乃至青岛知名度、建设国际标准的旅游度假区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崂山已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应尽快启动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事宜,组织专家开展补充考察、摸清地质遗迹资源,尽早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根据国土部的申报规定,第一步应先申请省级地质公园,今年年底前我们就提报。申请成功两年后才能申请国家级,再过两年才能申请世界级。根据这个时间要求,崂山最快要到2017年才能完成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徐兴永研究员充满信心地说,除了冰川遗迹的考证,崂山还有非常丰富且独特的花岗岩地貌,以及华南华北板块碰撞后形成的崂山绿石等资源,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据勘探推论,崂山古冰川距今至少在20万年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在七八十万年前,部分认为距今100万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