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崂山有冰川遗迹 冰积物上建房稳如泰山
石河、叠石、飞来石、U形谷这种独特地形地貌在崂山随处可见,土生土长的青岛人知道是如何形成的吗?从小喝着崂山矿泉水,品着崂山茶,年年从开春就吃甘甜的樱桃,可谁知道它们究竟为什么能声名远扬?这一切的奥秘就隐藏在距今数百万年前的冰川遗迹中。
为期4天的第二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昨日在青岛落下帷幕,与会专家认为崂山发育中国东部最为典型、系统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等国内乃至国际罕见地质遗迹,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普及教育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完全具备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的条件。
崂山随处可见大小漂砾
9月21日,第二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在青拉开帷幕,此次研讨会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崂山风景区管理局、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环境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联合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国内20余家科研院所的近7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就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相关问题开展了学术交流,重点对崂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学术研讨。
第二天与会专家前往崂山风景区实地勘探崂山地形地貌,一探古冰川遗迹。
专家们首先来到崂山华严寺景区,进入景区不远,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兴永指着左上方的山脉介绍说:“山顶那些沟沟壑壑就是冰碛地貌,而且山上巨石造型处处可见,这就是冰川地貌的典型代表。”记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这些巨石组合成团,或堆或叠,或站或立,庞大浑圆,气势夺人。
“如果能够凌空俯瞰这个区域,你们就会发现石阶完全修建在一个‘堤坝’上,又叫作侧碛,而这些巨石则叫做大漂砾。”徐兴永解释说,漂砾是冰碛石块的统称,崂山的古冰川漂砾大小极其悬殊,有的只有拳头大小,有的则比房子还要大。现已发现的崂山漂砾有的在山顶,有的却进入了黄海形成小岛,搬运距离可达数公里的范围。“崂山比比皆是的飞来石,就是冰川逐渐消融时,石块被异地搬运沉积形成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曾问渠教授指着路边两块色彩红白各异、上大下小的石块组合告诉记者,由颜色可断定这两块石头质地不同,上面这块就是随着冰川长距离搬运,等冰川消融时落在下面这块上而形成的独特景观。“这种景观非常罕见,细细考察会有很多奇妙的发现,这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
U形石河由冰川作用而成
在一个三岔路口往那罗延窟方向继续上山,来到一座石桥前,一条“石河”映入记者眼帘,向远方山谷望去,深绿的青松遮掩着零散的巨石,这些巨石看似杂乱无章,却也不是毫无规律,仔细一看,呈现出“U”字的形态。是什么力量推动大石块滚滚而下?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杨达源指出,崂山土壤瘠薄,崂山汇水面积小,周围山顶也没有大型水源,没有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这些大石头有的重量在百吨以上,远远超过水的“搬运”能力。同时此处的“石河”非常符合冰川搬运的典型特征,存在岩性不同、颜色不同的两种石头堆积在一起。偏白色的石头中主要为钠长石,是从崂顶附近搬运来的,而红色的石头中钾长石含铁,主要位于崂山东侧。两种颜色不同的石头岩性不同,本不该在一起出现的,唯有冰川融化山石滚动才能解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