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明天的经济总量、明天的财政收入、明天的民生保障。”高新区一班人思路非常清晰。据统计,去年以来全区共引进过亿元大项目76个,计划总投资620亿元,其中过10亿元大项目20个。投资90亿元的中天科技、投资50亿元的V6发动机总成、投资35亿元的年产20万辆新能源电动汽车、投资30亿元的汽车车桥、投资15亿元的海纳齿轮桥箱、投资12亿元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基地、投资10亿元的维达高档生活用纸等项目接连落户,一个个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提升,为全区跨越发展攒足了后劲,增添了无穷动力。
智慧之城 创新驱动激情四射
这是一个需要创新、崇尚创新、孕育创新的时代。朝气蓬勃的莱芜高新区自建区以来,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大力集聚创新资源,在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近年来,莱芜高新区坚持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具体抓手,着力优化自主创新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通过技术难题公开招标等方式,促成区内4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7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0余名专家被聘为技术顾问、特约专家,累计帮助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项目500多项。积极构建创新研发大平台。全区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企业技术中心9家、工业设计中心1家、工程实验室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积极构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新区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总投资20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引进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节能环保、网络工程、生物医药六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研发机构,可容纳200多家科技型企业入驻。目前综合孵化大楼主体已封顶,年内建成启用,力争3年内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努力打造成为全市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高地、自主创新创业的洼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基地。
在政策保障方面,高新区财政建立了总额600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基金、科技型企业成长基金、科技型企业短期过桥资金、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四大基金”,重点扶持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和新产品研发、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以及科技攻关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区共获授权专利425项,鉴定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5项,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45项,“省自主创新产品”4项;拥有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2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高新区也被命名为“山东省知识产权园区”。在人才保障方面,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引导企业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财政补贴等更加灵活的政策,先后引进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人才。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产业人才250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309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195人。山东希波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雷清泉院士合作,成立了国内首家高电压绝缘专业院士工作站;汇丰新能源国际研发中心项目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刘志璋教授作为技术带头人,聚集国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顶尖科研人才,建设空气动力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山东爱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意,获得山东省第三届发明创业奖。同时,高新区境内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莱芜技师学校这两座高标准的职业院校,为入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力推动了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