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核潜艇官兵生活探秘 家属最怕首长来慰问
平时不惜力,战时不惜命。在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一代代艇员把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融进中国核潜艇事业,写下了不朽的光荣与辉煌;与此同时,他们的亲人也在默默守望中读懂了军人的奉献和担当,用理解和支持给予核潜艇官兵驭鲸蹈海、下潜远航的强大动力。
“需要一个人进舱,我进;需要两个人进舱,我必须排第一。”
他们是普通一兵,又是钢铁战士。
在基地“○九广场”上,矗立着一位英雄的雕像,日夜深情凝望着战艇和大海。英雄的名字叫孟昭旭。他的故事,基地每位官兵都耳熟能详:机电长孟昭旭用“堵枪眼”的精神守护钢铁巨鲸,是“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由于忘我工作,孟昭旭透支了自己的身体,45岁那年,这位战友眼里的“拼命三郎”永远倒下了。临终前,他反复说,“感谢党组织的培养,我选择干核潜艇无怨无悔,死而无憾。”如今,他的儿子孟龙按照父亲遗愿,加入蓝色方阵,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英雄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在基地一直传承。为了核潜艇事业,一代代艇员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倪江就是这样一个。2012年,电工班长倪江在艇员队担负战备值班时突然腹部剧烈疼痛,被紧急送往部队医院。医生诊断为肾结石,且结石较大无法自然排出,需要住院20多天进行药物治疗。
“20多天?现在正是部队训练紧的时候,我可耗不起,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倪江急了。
“体外碎石手术时间短,但对身体伤害较大,而且需到专科医院治疗。”医生回答。
“只要快,怎么都行。”倪江一咬牙,来到地方专科医院进行碎石手术。由于结石部位较为特殊,碎石治疗进行了10多分钟,击打2300多次后才成功打碎结石。医生不禁感叹,“这个兵真是一条铁打的硬汉!”
这样的官兵,在基地比比皆是:某艇员队机电长原杰,在执行一次远航训练中,装备突发险情,他抓起一件棉衣顶在头上,不顾个人安危,先后5次冲进后辅机舱,其间因体力不支和缺氧晕倒在防水门处;某艇员队操纵长詹武军,在八九级风浪中到甲板上抢修装备,被卷进海里,两名战友在生死关头抓住系在詹武军腰间的粗绳,将他从漩涡里拖拽回来。趟过一次“鬼门关”后,詹武军仍然踉跄着投入抢险,直到完成抢修任务;“深海铁汉”李洪海,当机电长时立下一条规矩:“需要一个人进舱,我进;需要两个人进舱,我必须排第一。”为及时遏制事故苗头,防止酿成核事故,他曾创下一天内4次进入堆舱检查排险的纪录,全然不顾身体所受到的损伤。
“家人的奉献与付出,是核潜艇官兵下潜远航的不竭‘核动力’”
就在核潜艇官兵们为党、祖国、民族的伟业不计个人得失、奉献自我的同时,他们的亲人在背后默默地理解与支持他们的选择。“家人的奉献与付出,成了核潜艇官兵驭鲸蹈海、下潜远航的不竭‘核动力’。”基地司令员高峰说。
机电兵刘忠文“姑嫂拜堂”的故事,在基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刘忠文与本村姑娘赵同婵恋爱多年,但由于部队工作忙,不得不连续三次推迟婚期。那年,在双方老人的催促下,再一次确定了婚礼日期。然而,眼看着婚期就要到了,部队却迎来远航任务,刘忠文“人间蒸发”般地没了踪影。
婚礼当天,亲朋满座,新娘顺顺利利进了刘家大门。万般无奈,父母按当地风俗,让尚未出嫁的女儿套上“男儿装”,替哥哥在众人面前来了个“姑嫂拜堂”,举办了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