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北部医疗中心再升级 新三医明年投入使用
“看,这就是新三医,太漂亮了。”昨天上午,在永平路29号三医新建大楼内,李沧居民张新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的老公常年在三医住院,马上要搬到新医院了,她特别高兴。记者从市卫生局获悉,今年我市新增医疗用房10余万平方米,新增病床近2000张。新三医将在今年年底完工,明年3月份投入使用,这将使得我市北部医疗中心升级,让李沧区周边的居民看病更加便捷。除此之外,今年妇儿医院二期、阜外医院心脏中心大楼等项目今年也完成了主体封顶,预计明年投入使用。这一栋栋新的医疗大楼的启用,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提高市民的诊疗环境,缓解市民看病难、看病贵。
患者心声>>> 盼着搬进新大楼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市第三人民医院,在神经内科病房,遇到前来就诊的刘先生,他因为高血压引起的头晕需要住院治疗,但是医院的病房已经满了,考虑到他的病情不是很重,因此医生建议他回家等住院通知。“我们现在一共有47个床位,已经全住满了,有的重症病号,我们暂时安排在急诊住着,等有病号出院再安排进病房。”神经内科护士长姜鸿告诉记者,现在等待排队的住院病人还有五六人。医院的心内科病房也是人满为患,53张床位全住着病人。
在病房内,记者见到正在接受输液治疗的郑先生,他今年59岁,家住永平路上,因为颈椎病引起的脑部疾病在医院治疗。“这是我第一次住院,刚来医院的时候,因为没有床位,只好在急诊室住了两天。”郑先生说,尽管这里的病房已经陈旧,但神经内科的医护人员服务很细致,住在这里感觉很舒心。尽管如此,记者发现,此处的病房内没有卫生间,住院病人如果想如厕需要到公共卫生间。“新大楼解决了这个难题,每个病房都配备卫生间,住院病人很便捷。”姜鸿说。
家住永平路的张女士在医院陪床,她的丈夫因为高血压、脑血栓等病每年需要住院半个月左右。“俺对象在三医住院8年了,这里医疗设施有些陈旧了。”张女士说,看着新的三医大楼一天天建好,她心里非常高兴,等明年丈夫再住院治疗时,可以到新大楼,享受到更舒适的医疗服务。
异地迁建>>> 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记者看到住院楼和门诊楼已经陈旧,该院医务科主任徐晟伟指着神经内科病房大门说:“这扇门比较老了,这是上世纪80年代做的门,至今未换。”
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邢晓博向记者介绍说,市第三人民医院始建于1931年,原为“青岛信义会医院”。1958年,为了解决岛城北部百姓看病难的状况,医院迁入现址,依地取名青岛市沧口医院,当地及周边地区群众纷纷来院就医,称其为“沧口大医院”。1979年,医院正式更名为“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医院目前发展成为一所市属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承担起了为沧口老工业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重任。
“近几年,医院服务人口急剧增加、应急水平亟待提高。由于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差、病房空间狭小、设备超期服役等困难,医院现有就医环境难以满足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邢晓博说,市人大、市政协积极呼吁缩小南北差距,加快沧口老工业区医疗卫生发展,三医就近异地迁建,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苦练内功>>> 医务人员提高技艺
为了对接新三医,医院的医护人员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安排了多名护士到北京、上海去学习,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医院心内科护士长王秋说,搬进新大楼后,医院增设了心脏介入手术,作为护理人员,必须在手术中能够密切配合医生,因此他们安排了骨干人员外出培训。心内科护士的培训,对于三医的医护人员培训来说,仅仅是一部分。今年上半年,医院已选送4名医师奔赴德国、意大利学习,另外为医院重症监护科配备的医护人员还在上海培训,培训归来后,他们将带来上海最新的医疗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