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羊山镇立足群众,坚持抓好传统民艺和时代文化的传承发扬,以羊山历史、德育建设、时代发展为内容,以琴书、落子、快书、戏曲等形式编排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使百姓文化建设渐趋繁荣。
重视民艺保护,传承经典文化。为全面再现羊山传统文化繁荣景象,镇宣传办、文化站等部门历时数年对全镇传统民艺传承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走访62个行政村,访谈人数1400余人次,确定重点保护项目10余个。通过与民间艺术传人交流,对传统民艺做了更为准确具体的说明,使社会群众对羊山文化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通过老民间艺人的再次演绎,将《羊山古镇大秧歌》、《徐楼花鼓》、《传统腰鼓》、《鲁西南唢呐》、《山阳斗羊》、《羊山落子》等一批优秀经典作品得以存续,其中的《徐楼花鼓》被直接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强文化组织,实现镇村共建。按照“村村有平台,人人能参与”的原则,在全镇范围内强化文化组织建设,通过政府鼓励、政策引导、群众参与的思路,将百姓群众作为繁荣文化的主体力量,实现文化工作的镇村共建。截止当前,镇驻地建成文化广场4处,村级文化大院60个,农家书屋24个,初步形成以镇文化站为中心,以文体广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为主体覆盖全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成立以秧歌、腰鼓、广场舞等为主要演出内容的民艺团体50余个,参与“农民演员”多达2000余人。
搭建百姓舞台,共促文化繁荣。为了集中展示羊山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点燃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使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羊山镇强化平台载体建设,丰富活动形式,用文化竞演活动来促进文化事业繁荣。羊山景区协调争取资金70余万建成百姓文化大舞台,现已正式投入使用。当前,区镇正紧张筹备“大家来演出,欢乐我做主”为主题的全民文化汇演。以行政村为单位,全面挖掘民间优秀项目艺人,对于质量较高、反响较好的节目将颁发奖品并采取合同培养的形式吸纳民间绝活艺人,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赵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