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民雇供销社种地 汶上探索土地托管新模式
土地托管后,年逾八旬的徐象红夫妇不用再为种地操心,生活悠闲了许多。本报记者孟敏摄
村里超八成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田地谁来种,怎么种?放在2010年前,这是让济宁市汶上县义桥镇房柳村老支书王凤喜天天犯愁的事儿。
如今,汶上县的土地托管模式给出了答案:让供销社来帮农民种地。农户只要交一部分服务费,供销社提供一条龙种地服务,年轻人不耽误打工,老年人不犯愁种地,地里的收成还有保证。试点4年来,房柳村近500亩地已经全部交由供销社托管。
本报记者孟敏
年轻人外出,八旬汉艰难种地
1月11日上午,年逾八旬的徐象红老人刚从义桥镇集上回来,手里拎着7块钱的鲜鱼和11块钱的猪肉。孩子都外出打工了,他和老伴儿留在村中,守着3亩6分地过活儿。这些鱼和肉,加上自己种的白菜,够老两口吃上五六天的。
"别看我腰都弯了,头几年一样得下地干活。"虽说老两口生活自理,但干起农活来已很吃力。但儿女都不在家,土地也不能荒着。徐象红是汶上县义桥镇房柳村众多留守老人的缩影。
看着这些老人佝偻着腰下地浇水,今年75岁的村支书王凤喜很不忍心。但村里年轻人少、老人多,谁也顾不上谁。
王凤喜说,如今在外打工的小夫妻,甚至对自家有多少亩地、位置在哪、种了什么都说不清楚了。
"汶上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共有耕地93万亩,全县66万农业人口中,36 . 2%常年外出务工。"汶上县供销社主任徐锋介绍说,近年来,农村普遍面临着"打工顾不上种地、花钱种地成本高"的困局。
土地托管后,供销社为农户打工
徐锋说,打工收入高,种地尤其是种粮食收入低,年轻人留在家中种地的积极性不高。可要农民扔了土地,心里又不踏实。
2010年,汶上县供销社牵头,探索出土地托管的新路子。据徐锋介绍,土地托管,不改变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由基层供销社和村"两委"合办合作社,组织农民入社,并签订包括耕种、管理、收割、烘干、储藏、销售等在内的全套土地托管服务协议。
土地托管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托,由托管服务队统一耕种、管理、收割和销售。另一种是半托,由托管服务队提供耕、种、收等部分环节的生产服务。对于全托的农户,每年只需交一亩800元左右的服务费,就能坐等收成了。
不过,土地托管刚进村时,推广起来可没少费劲儿。"村民不明白土地托管是怎么回事,一听托管就以为是要把土地转让出去。"徐锋说。"土地流转后,种什么,赚多少钱,和村民没什么关系,村民接受起来有难度。而土地托管不管赚了多少钱,最后都得交给农民。"徐锋说,供销社是在为农民打工,同时也获得了收益。
种地不耽误打工,一年多收五千多
汶上县供销社副主任何树伦介绍说,土地托管前,外出打工的农民都要在农忙季节请假回家种地,按2013年的劳务价格男工150元/天、女工80元/天算,夏秋两季按20天计算,每户一男一女两人就减少收入4600元,加上往来费用,每户减少收入近5000元。
至于土地托管的实际收益,房柳村村民徐丙元一笔笔记得明白。家里的土地全托后,2010年分成是小麦1100元/亩,玉米1200元/亩,2011年分别涨了100元。2012年价格随市场价上涨,小麦1400元/亩,玉米1350元/亩,去年的小麦、玉米也维持1400元/亩。
"土地托管服务费用低于市场价格,每亩土地每年减少支出172元;同时亩产量可增加150斤,按每斤粮食1元计算,可增收150元。"王凤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一减一增,加上不用耽误打工赚钱,每户每年就可增加收入5966元。